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智茶先锋武夷行:福工商学子寻脉溯源筑梦实践纪实

    2025-08-31    阅读:
    来源:方佳仪

  武夷山的云雾是极有灵性的,在晨光熹微时漫过九曲溪,缠绕丹霞赤壁,如大地分娩前的阵痛,吞吐着亘古的沉默。踏上这片被朱熹注脚过的土地,并非为了印证理学册页上的玄思,而是企图在茶垄的肌理与茶农的掌沟中,寻找一种更为粗粝的真实——一种被学院围墙所阻隔的、关于中国的呼吸。茶垄是大地书写的绿色律诗,齐整而森严。俯身其间,指尖触到的不仅是露润的芽尖,更是千百年来被反复吟哦的农耕平仄。然而,美在观光客的镜头里是一回事,在茶农的脊背上则是另一回事。那双递来茶盏的手,布满茧花与裂痕,像一幅微缩的武夷山势图,沟壑纵深,镌刻着与自然交易所付出的全部代价。他们谈起茶,不常引用陆羽的飘逸,更多用“行情”、“成本”、“销路”等坚硬词汇。艺术化的山水田园在生存算术前褪去了罗曼蒂克的糖衣,露出钙化的骨干。恍然惊觉,我所品味的“岩骨花香”,其“骨”乃是他们被生活重压却未曾折断的脊梁。

寻茶韵文脉,溯红色初心,筑振兴之路。

  深入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与共同富裕理念,推进“三茶”统筹(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发展,2025年7月23日至31日,在福建省科技特派员、国家一级茶艺技师、魏秀林副教授(博士)的带领下,福州工商学院管理学院“智茶先锋科特派实践团”怀揣对茶产业的探索热情与对红色文化的崇敬之心,赴福建省武夷山开展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先后深入世界红茶之源正山堂总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武夷星总部、有机生态茶园武夷山红蝴蝶茶厂、新型茶企武夷山悟腾茶叶等代表性茶企调研访谈,最后,走进列宁公园内的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感悟初心使命,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探寻乡村振兴的“茶路密码”。

首站正山堂:探非遗传承,悟匠心致远

  实践团首站走访了国家级非遗保护单位正山堂总部,在企业讲解员引导下,我详细了解了其茶产业发展、茶文化建设及茶科技研发情况。正山堂布局全国十三大原生态优质茶产区,带动十省6万多户欠发达山区茶农增收脱贫,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还参与制定红茶系列标准,深耕红茶文化,其书画院创作的《正山堂诗词》及大量书画作品令人赞叹。队员们观看央视“传承红茶四百年”宣传片,认识到正山小种第二十四代传承人江元勋团队在传承四百余年技艺基础上创制“金骏眉”,对“匠心”与“传承”有了更深体会。活动尾声,队员们在正山堂邓良成及茶艺师邀请下品鉴了特质金骏眉、妃子笑、正山小种野茶、特制如意金、古丈红、普安红、巴东红水底香、广元红、西藏察隅红茶、岭上红、新品枸杞红茶等十余款红茶。通过分杯审评从外形、汤色等多维度分析品质,我表示到在对比各地红茶风味时,如翻阅立体的中国地理人文书籍,每款茶都是“地域代言人”。同时也感慨,一款红茶背后是技艺传承、茶农守望或茶路印记,品茶时不仅是味觉体验。更像是与一片土地、一群人的故事产生了共鸣。”

  再访武夷星:观科技赋能,品岩骨花香

  实践团第二站探访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武夷星总部。武夷星秉持 “一心做好茶” 理念,拥有 7600 余亩茶园,连续五年跻身全国百强茶企前十强,其国际茶文化传播志愿者项目吸纳了 33 个国家的参与者。在大区经理袁丽讲解下,实践队参观了智慧茶园、科技小院、生产车间及茶产业学院,调研其茶旅观光、文创开发及茶文化传播现状。期间,魏老师与袁经理就企业用人需求、学生实习对接、国际志愿者交流及文化推广等合作要点初步交流。此次走访是实践队“党团 + 企业 + 学科”合作模式的具体实践。

  科技的力量,在这片古老茶乡中扮演着并非颠覆而是赋能的关键角色。武夷星现代化茶产业体系令人印象深刻,全自动生产线有序运转,从鲜叶分拣到成品包装全程可视化,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茶叶温湿度、含水率等关键指标。从种植生产到市场销售,完整的产业链已成型,让队员们深切体会到“科技让好茶有据可依”。这种赋能,绝非冰冷的技术叠加,而是有温度的数字桥梁,链接着传统的深沉与现代的广袤。

  实践团还在茶文化体验中心参与茶艺培训,学习武夷岩茶冲泡技巧和品鉴要点,了解到“钓鱼台国宾馆指定用茶” “大红袍条装系列”“印象大红袍专属茶”“会议专属元首茶”等特色产品。通过学习和品鉴,我们不仅读懂了武夷山 “七分山场,三分工艺”的真谛,更感受到武夷星在产品打造与市场拓展中的创新思路。

走访茶园与茶企:析新旧模式,谋智能创新路径

  随后,实践团受邀到访武夷山红蝴蝶茶厂与悟腾茶叶两家公司,深入了解传统茶厂与新型茶企的企业文化,并分别调研有机茶厂与新型茶叶公司的企业运营与市场销售状况,对消费群体、消费者偏好和购买行为、市场竞争、经营痛点、营销难题进行了深度访谈。针对茶企发展需求,队员们围绕“AI如何助力小红书爆款运营”、“微信高质量精准推广策略”、“高端客户个性化定制设计”、“茶企专属智能客服搭建”及“如何构建数字人直播带货”等议题展开深度交流,为传统茶企突破销售瓶颈、实现数字化转型提供思路。

驻足闽北革命纪念馆:溯红色茶路,承精神血脉

  最后,实践团走进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馆内的文物与史料,无声诉说着闽北人民在革命岁月中的英勇事迹。在武夷山下的红军茶展区,一段特殊的历史让成员们驻足:土地革命时期,武夷山茶农们用茶叶换取粮食、药品支援红军,在茶篓里藏匿情报传递消息,用热茶温暖战士们的身心。“当年红军在山里打游击,茶农们冒着生命危险送茶送粮,茶叶成了革命的‘军需品’。”武夷山茶香里,既有非遗技艺的传承,更有红色基因的流淌。队员们纷纷表示,青年学子当以先烈为榜样,把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乡村的能力,让这片红色土地上的茶香飘得更远。

茶香浸润初心,实践赋能成长

  离别武夷山时,回望那云雾缭绕的青翠山峦,它在我们心中已从一个风景符号,演变为一个充满张力和希望的生动案例。它的美,深深植根于那些不被看见的晨雾中。武夷山教给我们的,绝非超然物外的隐逸,而是——“向下扎根,才配向上生长”。真正的中国,不在缥缈的云窝,而在泥土的深层,在无数个这样具体的乡土脉络里,负重,却未曾止息生长。我们深刻领悟到教育、科技、人才绝非三条孤立的平行线,而是在中国大地的沃土上紧密缠绕、互为滋养的根脉系统。教育是输送养分的根系,科技是向上生长的枝干,而人才则是最终绽放的花朵与果实。

  此次“三下乡”实践活动在茶香与感动中落下帷幕。从百年茶企的非遗传承到有机茶园的富民实践,从科技赋能的产业创新到红色文化的精神洗礼,队员们不仅记录了满满的实践笔记,更收获了对乡村振兴的深刻理解。“这次实践让我们看到,茶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绿色支柱’,红色精神是前行的‘精神灯塔’。”队员们表示,本次活动紧密结合学科专业,让青年学子得以将理论联系实际,“未来,我们将带着所学所悟,持续为茶企和农户提供技术支持,让青春在助力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这次“三下乡”是一次思想的洗礼,更是一声行动的号角。我们不能做隔岸观火的旁观者,而应争做勇立潮头的实干家;要自觉将所学知识融入国家发展的江河,甘愿把论文写在祖国的乡村大地上,努力成为既怀抱梦想又脚踏泥土的“三位一体”协同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让青春在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不懈奋斗中灼灼其华!

  实践总结诗词

  《正山薪传》:桐木关前茶韵长,正山一脉启红章。四百余载传香久,世界红茶源此乡。

  《武夷星调研感怀》:武夷星耀产业兴,智圃研田科技凝。匠造茶香融旅韵,袁师导解益良多。

  《红蝴蝶茶园忆古》:有机茶园翠色嘉,蝶戏新芽绕碧霞。昔时茶圣遗风在,传统今承绽物华。

  《悟腾传家》九龙湾畔禅茶韵,世代珍藏家味纯。古意新承香未改,一芽一叶续禅情。

  《学子观馆感怀》闽北馆内仰先贤,烽火茶痕映史篇。风华学子承先志,愿将学识化乡贤。

  方佳仪 福州工商学院管理学院2023级物流管理专业本科生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