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苑麒麒)
7月3日至7月13日,西南石油大学“寻根”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深入于西南石油大学成都校区、南充校区开展主题短视频拍摄工作。此次拍摄以“寻根”为核心主题,以“学校更名二十年”为时间轴线,以“19-20岁青年学子与学校发展同频共振”为情感纽带,旨在通过镜头挖掘校史中的石油记忆,传承“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为学校更名二十周年献上青春礼赞。
实践团队聚焦校史馆镇馆之宝J44型三牙轮钻头、见证校区变迁的龙井湖、象征精神传承的“石油魂”雕塑等核心地标与物件,采用“时光穿越”的叙事手法,让主人公——19岁石油工程专业学生李昊(剧中角色)从2025年成都校区“穿越”至2005年南充校区,串联起两个时代的校园风貌。拍摄中,团队既还原了2005年南充校区旧宿舍的搪瓷缸、青砖林荫道等复古场景,也展现了2025年成都校区智能实验室的VR模拟钻井设备、电子图书馆的海量学术资源、现代化教学楼群等新貌,通过新旧对比直观呈现学校二十年的发展蜕变,同时凸显“变的是工具,不变的是‘为祖国加油’的初心”这一核心主旨。
图为实践队员拍摄校史馆中智能景观沙盘场景。白雪薇 供图
为确保场景真实可感,团队提前与学校档案馆、后勤处、石油工程学院等部门协调,在南充校区选取保留2005年风格的旧学生公寓进行改造,移除空调、智能灯具等现代设施,替换为老式书桌、铁皮柜,拍摄校史馆场景时,特意选择上午9:00-11:00光线充足时段,用广角镜头呈现展厅纵深感,借玻璃展柜反光营造“古今对话”的视觉效果。在技术运用上,团队通过“画中画”分屏功能,以4:3比例模拟2005年老式电视质感,以16:9比例呈现2025年高清画面,让青砖平房与玻璃幕墙、手工实验设备与自动化仪器形成鲜明对比,增强时空纵深感。
图为实践队员拍摄2005年宿舍场景。白雪薇 供图
“作为19岁的石油学子,以前总觉得校史是书本上的文字,直到亲手触摸到校史馆里的老钻头、在南充校区的旧宿舍里看到泛黄的教材,才真正理解‘石油人的根’是什么。”实践团队成员、石油工程专业大一学生梁崇震(剧中“李昊”原型之一)表示,在拍摄“时间胶囊开启”场景时,当看到铁盒里2005年地质楼前的旧照片、带着磨损痕迹的小型石油钻头模型,仿佛能感受到前辈们建校治学的坚守,也更明白自己肩上的传承责任。团队成员张若彬(剧中“陈雨”灵感来源)则提到,演绎2005年少数民族学生的校园生活时,校园广播里的《我为祖国献石油》,让她深刻体会到“无论时代怎么变,石油精神的底色不会变”。
图为实践团队合影。白雪薇 供图
据实践团队指导老师谢娜介绍,此次短视频拍摄是学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创新尝试,以“学校更名二十年”与“19-20岁学子年龄”为双重线索,既让青年学子成为校史的“探寻者”与“讲述者”,也通过他们的视角让校史教育更具青春感染力。后续团队将对拍摄素材进行剪辑,加入校歌《飞翔》旋律、1958年建校劳动号子等音频元素,通过学校官方平台发布,让更多人透过镜头看见西南石油大学的发展历程,感受石油精神的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