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中国计量大学“量教有为”实践团队:赴滇实践,点亮乡村之光

    2025-09-02    阅读:
    来源:中国计量大学量教有为团队邵荣博

中国计量大学“量教有为”实践团队:赴滇实践,点亮乡村之光

 
2025年7月,中国计量大学“量教有为”实践团队怀揣热忱从杭州启程,奔赴云南大理洱源县焦石村开展社会实践。这场跨越千里的行动,以支教传知、家访暖心、文化寻根、产业探路为脉络,在乡村土地上写下青春答卷。
 

跨越千里赴山村,支教课堂播撒希望
 

经过长途跋涉抵达焦石村后,团队第一时间走进焦石洞小学。他们兼顾知识传递与兴趣培养,开设了多元课程:基础课上,队员们用趣味互动拆解语文、数学难点,让抽象知识变得鲜活;特色课里,剪纸课上彩纸翻飞,孩子们跟着学剪花鸟、生肖,触摸传统手艺的温度;绘画课上画笔舞动,大山里的孩子用色彩勾勒出对远方的想象。更有别开生面的党课——队员们以红军长征过云南的故事为切入点,让红色种子在孩子们心中悄悄扎根。
 

家访传政策,暖心连家校

 
为让资助育人政策走进更多家庭,队员们分组走访学生家。踩着山间小路入户时,他们先和家长拉家常,从“孩子是否喜欢读书”“家里有没有学习难题”聊起,再细致讲解中国计量大学的助学金、勤工助学等政策。有位家长握着队员的手说“以前总怕娃读不起书,现在心里踏实了”,这样的反馈让队员们真切感受到,家访不仅是政策宣传,更是用真诚搭建起家校信任的桥梁。
 

学扎染技艺,触摸非遗的指尖温度
 

焦石村的扎染工艺藏着当地人数代的智慧,团队特意走进非遗传承人的工坊调研。传承人演示时,队员们围在一旁仔细记:如何用棉线扎出“冰裂纹”“蝴蝶纹”,板蓝根染料要泡多久才够鲜亮,晾晒时得避开正午强光……他们还亲手尝试扎结布料,虽起初扎出的图案歪歪扭扭,却在反复练习中懂了“扎得巧才能染得美”的门道。队员小王说:“这不是简单的手艺,是当地人对生活的热爱,得好好记下来讲给更多人听。”
 

访邓川汉调,夫妻传承人授艺

 
团队还专程造访邓川汉调习所,遇见了一对坚守非遗的夫妻传承人。刚走进习所,便听见三弦弹起、板胡悠扬,夫妻二人正伴着调子排练,滇西口音的唱腔里藏着汉民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的韵味。
 
见队员们好奇,夫妻俩索性授起艺来:丈夫拿起缠彩绸的霸王鞭,教大家“打花”“绕身”的基础动作;妻子唱起云南山歌,“山对山来崖对崖”的调子清亮如泉,队员们跟着哼唱,在生涩的模仿里触到了乡土非遗的鲜活。
 

探蝶泉乳业,看产业兴村的实践密码

 
当地的蝶泉乳业是带动乡村发展的“龙头”,团队专程前往参观。从挤奶车间的自动化设备,到检测室里精准的成分分析仪器,再到产品从大理销往全国的物流链,队员们边看边问。负责人介绍“企业建了养殖合作社,村民养的奶牛能就近供奶,收入比以前翻了番”时,队员们忽然明白:乡村振兴里,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转型原来藏着这么多学问。
 
这场实践里,“量教有为”团队既做了知识的传递者,也做了政策的宣传员、文化的学习者、产业的观察者。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志里写的:“焦石村的风里有青草香,也有我们想再回来的理由——下次来,要带着更多办法,帮这里的孩子和乡亲们走得更远。”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