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范大学“苍洱寻迹承古韵,云岭仿俗绘新篇”实践团来到在大理漾濞苍山脚下,探访一家名为“一剪一绣”的非遗文化企业。它正以针线为纽带,重新定义着家乡与亲情、传统与创新之间的关系。00后青年张启诚创办的云南一剪一绣非物质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不仅致力于彝族刺绣的传承与推广,更让超过200名彝族母亲实现了“背着娃、绣着花,养活自己又养家”的愿景。

走进“一剪一绣”的工作区,周五下午显得格外安静。创始人张启诚解释说:“绣娘们去接孩子放学了。”这份刻意保留的“宁静”,正是企业创办初衷的体现——让刺绣成为母亲陪伴孩子的桥梁,而非离乡打工的理由。
在产品陈列区,从清代的传统彝族服饰到现代文创产品,仿佛展开了一幅跨越时空的文化画卷。一件清代彝绣服饰真品尤其引人注目,细腻的针脚讲述着彝族人民对美的千年追求,也映照出张启诚对文化传承的深刻理解。

张启诚的创业动力,源于童年时期作为留守儿童的记忆。“最期待周五放学,但等来的总是爷爷奶奶。”父母外出务工的经历让他深知亲子分离的遗憾。大学毕业后,他毅然返乡,投身于彝绣传承与乡村振兴事业。
“我最朴素的愿望,就是让妈妈们能留在家乡。”张启诚表示。通过建立集生产、培训、创新于一体的非遗工坊,他让当地女性在传承手工技艺的同时获得稳定收入,实现“带着娃、绣着花”的兼顾与自立。
“一剪一绣”不仅注重传统技艺的保护,还积极推进产品创新。企业将彝绣元素融入胸针、发夹、首饰盒等日用文创,并与“云南白药”“薇诺娜”等品牌合作,尝试以年轻化、时尚化的语言重新诠释民族文化。

目前,公司已吸纳从75岁老阿妈到25岁年轻妈妈在内的两百多名绣娘。许多人通过刺绣实现了月收入一千至三千元,既保障了经济独立,也守护了家庭完整。在这场关乎文化存续与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张启诚和一剪一绣团队以针线为媒,不仅绣出精美的图案,更绣出了妈妈们的归家之路、孩子的完整童年,以及非遗技艺走向未来的全新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