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当青春遇见古音——“苍洱寻迹”实践团探访普米族非遗传承人

    2025-09-02    阅读:
    来源:“苍洱寻迹承古韵,云岭访俗绘新篇”调研团队
(通讯员 刘桂萍 王梦涵)走出凝固的历史,湖南师范大学“苍洱寻迹承古韵,云岭仿俗绘新篇”实践团走进了非遗传承人滚烫的生活现场,并有幸采访到了两位普米族文化传承人。

  在一家不起眼的小卖部里,我们见到了普米族非遗传承人李长秀。她小心翼翼地取出一件雕刻着羊头的四弦琴——羊头琴。琴首的羊头,诉说着普米作为古羌"牧羊人"的血脉传承。
  传统以羊肠为弦,音色苍凉如高原的风。在丧礼"戎吭"中,这琴声指引着白绵羊驮负亡灵,沿着祖先的迁徙路北归青海湖。

  接着,李老师将一片小巧的竹制口弦含在唇间,指尖轻弹,清泉般颤动的东音瞬间流淌。
  她笑着说:"这是年轻人传情的'暗号!"这小小的东器,竟能模仿山风、鸟鸣、溪涧,仿佛带我们回到了青年男女在端午佳节雪门槛采药对歌的场景。
  在农家东升腾的烟火气中,我们见到了县级传承人和国鹏。聊至动情处,他清亮的嗓音响起﹣﹣一曲奶奶口授的古老山歌调子,就这样穿越时光,在烟火气中流淌开来,清澈而悠远。
  普米族古歌旋律独特,具有民族特色,婚丧嫁娶等场合的歌曲通过旋律表达情感,类似蒙古长调。古歌歌词内涵深刻,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若失传会导致民族文化消失。他的心血之作《阿搓蹉》、《神山下的普米人》唱响四方,旋律里奔涌着对故土的深情。然而,年均仅千余元的补助,让版权注册、MV拍摄成了遥不可及的梦。"灶台要顾,歌台也要站。"他苦笑着道出这份生计与传承的撕扯。

  通过本次活动,湖南师范大学“苍洱寻迹”实践团的成员们真正走出了书本与博物馆,在一弦一音、一歌一叹之间,触摸到了普米族文化滚烫而坚韧的生命脉搏。两位传承人用他们手中的羊头琴、口弦歌和深情的山歌,不仅展示了古老文明的瑰丽多姿,更让队员们深刻体会到非遗传承背后的那份使命与艰辛。大家纷纷表示,要将这份珍贵的调研报告转化为传播的力量,让更多人听见来自云岭深处的普米回响,呼吁社会给予像李长秀、和国鹏这样的守艺人更多关注与支持——唯有生计得以保障,文化才能生生不息;唯有更多人听见,古老的歌声才能穿越时空,永远回荡在群山之间。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