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深入挖掘临夏砖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传承传统工艺,2025年7月12日-14日,在共青团临夏县委的对接下,兰州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前往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砖雕实践学习活动。
7月13日上午,团队抵达临夏县青韵砖雕有限公司。刚走进厂区,就听见雕刻工具与青砖碰撞的清脆声响,像是在诉说着传统工艺的当代回响。公司负责人白主任早已在门口等候,他指着车间墙上“三分雕琢,七分天成”的标语说:“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但咱们做砖雕的,也得跟着时代走。”在白主任的带领下,队员们走进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与想象中纯手工的作坊不同,这里既有匠人手持刻刀专注雕琢的身影,也有小型电动工具辅助加工的场景。“你们看这块‘牡丹绕枝’砖雕,”白主任拿起一块半成品,“花瓣的弧度用传统刻刀修型,花蕊的细密纹路就靠电动工具提高效率,既保了韵味,又赶得上订单工期。”队员们围上前,只见砖雕上的牡丹花瓣层层叠叠,线条流畅如行云流水,电动工具留下的细密凿痕与手工雕刻的自然弧度完美融合,丝毫不见违和。

(图为实践队员与公司负责人参观临夏青韵砖雕 中国青年通讯员 刘雅洁 摄)
7月13日下午,实践团队前往临夏市陈苗强青砖青瓦厂。刚靠近厂区,就闻到一股淡淡的草木灰气息——这是传统青砖烧制特有的味道。“砖雕好不好,先看青砖牢不牢。”厂长拿起一块青砖递给队员,“你们摸摸,砖雕用的青砖得像婴儿皮肤一样细腻,却又要像磐石一样结实。”队员们伸手触摸,青砖表面果然光滑温润,叩击时发出沉闷而坚实的声响。陈厂长介绍,这源于严格的选泥标准:“必须是黄河岸边的胶泥,含沙量得控制在15%左右,多了太脆,少了太硬,都刻不出好花样。”

(图为临夏市陈苗强厂青砖 中国青年通讯员 林希宸 摄)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梦想成真,惟有实干”。这次临夏砖雕的探索,不仅让实践队员了解到许多有关砖雕的知识,更是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非遗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原貌,而在于像青韵砖雕的创新那样与时俱进,也像青砖厂的坚守那样守住根本。唯有传统与现代共生,上下游协同发力,临夏砖雕这颗“陇原明珠”才能在新时代的光芒中,绽放出更持久的光彩。

(图为实践队员在临夏砖雕公司前合影 中国青年通讯员 魏小萌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