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砖雕魅力,让非遗技艺在传承中焕新彩
党的二十大提出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深入挖掘临夏砖雕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传承千年传统工艺,2025 年 7 月 12 日至 14 日,兰州理工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在共青团临夏县委的对接下,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县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砖雕实践学习活动。队员们踏访古迹工坊,对话匠人学者,在青砖黛瓦间触摸非遗温度,于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探寻砖雕技艺的传承之道。
聆砖雕古韵,赏东公馆风华
临夏,这座被誉为 “中国砖雕艺术重要发祥地” 的城市,沉淀着千年砖雕文化的厚重记忆。7 月 12 日清晨,实践队队员们怀揣着对非遗技艺的好奇与向往,踏上了前往临夏的旅程。当午后的阳光洒在临夏市东公馆的青砖灰瓦上,这座被誉为砖雕艺术 “露天博物馆” 的建筑,便以满目精美的雕刻迎接了队员们。
踏入东公馆,队员们瞬间被眼前的景象震撼:门楣上的缠枝莲纹舒展如活,照壁上的山水图景层次分明,廊柱间的吉祥纹样寓意深远,窗棂上的花鸟雕刻栩栩如生…… 从建筑的每一处细节里,都能读出砖雕艺术的精湛与灵动。在专业讲解员的引导下,大家的目光追随着雕刻的线条游走,耳边回荡着砖雕制作的千年智慧 —— 从选土时对黏土细腻度的严苛筛选,到制坯时对湿度的精准把控;从雕刻时对刀法力度的巧妙拿捏,到烧制时对窑温的耐心调控,每一道工序都凝聚着历代匠人的心血。
观现代匠心,探传承新径
7 月 13 日上午,实践队一行奔赴临夏县青韵砖雕有限公司。刚走进厂区,阵阵机器运转的轻响与传统雕刻的凿击声交织,勾勒出一幅 “老技艺遇上新时光” 的生动图景。公司负责人白主任热情地带领队员们穿梭于生产车间,从原料仓库到雕刻工坊,再到成品展厅,近距离见证现代砖雕从一块普通黏土到一件精美艺术品的蜕变。
“传统砖雕讲究‘三分雕琢,七分天成’,靠的是匠人对材料的理解和手上的功夫,现在我们有了更多的创新,我们在设计上增加了现代风格,适配现代建筑的装饰需求;雕刻时增加对现代机器的使用,提高了效率;材料上也做出改进和创新。”白主任拿起一块融合了镂空与浮雕工艺的现代砖雕作品,向队员们详细介绍。队员们也围绕砖雕的设计创新、材料优化等问题与白主任深入探讨。
探青砖根基,悟工艺链条
如果说砖雕成品是舞台上绽放的 “主角”,那么青砖便是托起这场 “演出” 的 “舞台”。7 月 13 日下午,实践队来到临夏市陈苗强青砖青瓦厂,揭开了砖雕艺术 “幕后英雄” 的神秘面纱。与青韵砖雕聚焦成品不同,这里专注于砖雕前期青砖的生产,是整个砖雕工艺链中不可或缺的 “根基环节”。
在参观过程中,负责人向队员们介绍,砖雕用青砖需具备质地细腻、强度适中的特点,该厂传承传统青砖烧制技艺,为临夏砖雕提供优质“画布”。 队员们伸手触摸那些刚出窑的青砖,表面光滑却不滑腻,坚硬却不脆硬,指尖能感受到细密的纹理。这看似简单的青砖,却要经历从选泥到烧制的严格标准。一块合格的青砖,背后是匠人对 “火候” 与 “耐心” 的极致坚守。
砖雕的美,是从泥土里就开始‘酝酿’的,砖雕技艺的传承从来不是孤立的,它需要上游青砖烧制的 “坚守”,中游设计雕刻的 “创新”,下游市场推广的 “开拓”,环环相扣,才能让这门古老技艺在当代延续生命。
以实践为笔,书传承新篇
三天的临夏砖雕之旅,队员们的脚步从古迹走到工坊,从成品追溯到原料,眼前的砖雕不再是博物馆里静止的展品,而是一条鲜活流动的文化长河 —— 既有东公馆里沉淀的千年古韵,也有青韵公司中跃动的现代活力,更有青砖厂里默默坚守的根基力量。
“以前觉得非遗传承就是‘守着老手艺不变’,现在才明白,真正的传承是既要接住老祖宗的接力棒,又要跑出新时代的加速度。此次实践让队员们看到了传统技艺在当代的多种可能:通过数字化技术对砖雕纹样进行 3D 建模,建立线上博物馆让更多人 “云端” 赏鉴;将砖雕元素融入文创产品,让非遗走进日常生活;联合高校开展设计合作,让年轻创意为传统图案注入新内涵……
古老的砖雕在匠人手中焕发新生,年轻的身影在传承之路上步履坚定。这场跨越千年的 “对话”,不仅让队员们读懂了砖雕里的文化密码,更让我们明白:非遗的生命力,正在于每一代人的坚守与创新中,于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里,绽放出愈发璀璨的光彩。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