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部署要求,积极响应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号召,2025年8月1日,桂林航天工业学院“梦瑶蝶音行者团”社会实践团成员走进富川瑶族自治县,与蝴蝶歌市级代表性传承人黎先娥老师展开深度交流学习,在悠扬的歌声中探寻瑶乡文化根脉,用青春行动为非遗传承注入新活力。
富川瑶族蝴蝶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多声部合唱形式、丰富的衬词韵律和深厚的民俗内涵,成为瑶族文化的璀璨瑰宝。然而,随着时代发展,这一传统艺术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年轻群体认知度低等传承困境。此次“三下乡”实践,团队成员们带着“守护国家非遗、让蝴蝶歌焕发新生”的初心,主动对接当地非遗传承人,希望通过亲身体验、学习与传播,为蝴蝶歌的传承贡献青年力量。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黎先娥老师交流了解蝴蝶歌的历史背景。梁志洲 摄
“三的月咧的初的三嗯的咧民的歌咧的节的奥的诶的哎~哎......”,交流伊始,黎老师哼唱起蝴蝶歌,并用手机录音记录,优美的歌声娓娓萦绕在成员们的耳边,其独特的旋律,仿佛带着瑶族人民的智慧与情感,穿越时光的长河,触动着每一位实践团成员的心弦。据黎老师介绍,蝴蝶歌以瑶族方言土语“梧州话”演唱,衬词丰富且富有节奏感,像“咧”“嗯”“奥的诶”“依呀”等衬词,不仅让歌曲更具节奏感,还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色彩。黎老师所演唱的歌曲,歌词大意是“三月初三民歌节,富川县城好歌台,民族山歌大家唱,唱歌就唱蝴蝶歌”,生动展现了富川瑶族的民俗风情。

图为黎先娥老师通过唱歌录音指导实践团成员。梁志洲 摄
团队成员们围在桌前,一边认真记录,一边跟着老师的发音轻声跟读,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由于团队成员大多不会说“梧州话”,在歌词发音、歌曲停顿与曲调把控上频频出现偏差,黎老师耐心十足,逐字逐句纠正发音,反复示范演唱技巧。从衬词的轻重读到旋律的起伏转折,黎老师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将歌词及衬词用文字详细备注,为成员们搭建起高效学习的桥梁。经过数小时的反复练习与调整,团队成员终于掌握了蝴蝶歌的基本唱法,并与黎老师完成了一场默契切合的演唱。演唱结束之际,黎老师对成员们的积极性与领悟能力给予高度肯定:“你们学得快、肯用心,是传承蝴蝶歌的好苗子!”老师的夸赞让成员们备受鼓舞,成就感满满。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黎先娥老师合唱蝴蝶歌。梁志洲 摄
交流过程中,黎老师还分享了蝴蝶歌的多元魅力,演唱了不同版本的蝴蝶歌,特别介绍了一段富有时代气息的新歌词:“日日月月花相似,岁岁年年天地同,小康生活天天好,幸福花开日日红”,黎老师解释道,将传统歌词替换为新内容,既能保留蝴蝶歌的优美旋律,又能赋予其新的意境。在瑶乡歌圩活动中,民间歌手常以即兴作词的方式对歌,这正是蝴蝶歌充满智慧与创意的体现。黎老师鼓励成员们:“既要学好传统,更要勇于创新,用歌声传递新时代的心声,让蝴蝶歌一直‘活’下去。”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黎先娥老师合影。梁志洲 摄
此次与黎先娥老师的交流,不仅让“梦瑶蝶音行者团”成员学会了蝴蝶歌演唱,更让成员们深刻感受到瑶族文化的独特魅力与非遗传承的重要意义。实践团成员表示,未来将继续深耕蝴蝶歌传承,尝试创作新歌词、创新传播形式,让更多人听见瑶乡非遗的动人歌声,为富川瑶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