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馍,源自北方的面塑艺术,不仅是节庆时的味觉记忆,更是一部立体的农耕文明画卷。它以面粉为材,通过揉、捏、剪、切、扎、蒸等工艺,塑形成画,寓意深远。2025年暑期,中国计量大学“塑说千年-指尖守艺创艺工坊”实践团队开展以“花馍技艺传承与青年创新实践”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深入厨房一线,体验制作流程,探索非遗在青年群体中的传播新路径。
本次实践聚焦于当前青少年对传统面塑技艺兴趣不足的现实问题,旨在通过“体验—传播—教学”三位一体的活动设计,拓宽非遗传承的受众基础,激发青年群体对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
一、初探厨房:与面粉的细致对话实践首日,队员们严格遵循古法配方,选用高筋面粉、白糖与食用油,并以紫薯、南瓜等天然果蔬粉替代人工色素,确保作品健康且色泽自然。操作之初,看似简单的揉面却成为第一道难关。面团粘手、不易成形,“三光”状态难以实现。在反复尝试中,队员们逐渐领悟到力度与耐心的重要性,体会到面团在掌心渐渐“听话”的成就感。随后的发酵过程更让他们感受到时间与温度协作的魔法,理解传统手工艺中蕴藏的自然智慧。
二、融合创新:以青春笔触绘就时代花馍在掌握基本技法后,团队致力于将现代审美与传统花馍相结合。队员们运用天然色素调制出清新雅致的“马卡龙色系”,将流行卡通形象与中国传统纹样融入造型设计中。有的队员为花朵添新叶,有的为动物加表情,在创意碰撞中,传统花馍焕发出俏皮的时代气息。这种既保留文化根基、又贴近年轻人语境的创新实践,有效激发了团队与周围青年群体对花馍技艺的兴趣。
三、薪火相传:厨房烟火中的文化接力实践过程中,队员们围站案前,揉面声、讨论声、欢笑声交织,厨间仿佛奏起一支劳动与创造的交响曲。当一笼笼花馍蒸熟出锅,热汽氤氲、麦香四溢,形态各异、色彩缤纷的作品呈现在眼前,成就感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感油然而生。此次实践虽规模有限,却承载着队员们对非遗活化工作的热忱与探索。
“塑说千年-指尖守艺创艺工坊”团队通过此次实践,不仅提升了手工技艺与团队协作能力,更完成了一次与千年文化的深度对话。队员们深刻体会到,每一件花馍作品都是人与物、手与心相互合作的成果,承载着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生活智慧与审美追求。这次实践让团队成员更加坚定了传承弘扬非遗文化的信念——传统并非静止于历史,而是流动于每一个人的指尖与心间。他们期待能通过持续的青年创新与教育传播,让花馍技艺跨越时空界限,真正走进现代生活、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与内心,让这一古老的民俗艺术永葆生机与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