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聆听民谣,传递红色精神--上海兴隆居民区党群服务站开展红色文化铁军精神宣讲活动

    2025-09-03    阅读: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7月2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青禾铁韵·星火传承”社会实践队上海实践组在上海兴隆居民区党群服务站面向小学生开展了红色文化铁军精神宣讲活动,围绕何仿先生与《茉莉花》的故事,用生动有趣的方式传递红色精神,收获颇丰。 

图为实践组员介绍《茉莉花》民谣
活动以“听红歌猜曲名”游戏拉开序幕,实践组员夏玄清系统梳理了《茉莉花》的发展脉络:这首民谣起源于江苏扬州一带的民间小调,最早可追溯至清代,经过数代人口耳相传逐渐成型。虽然其作者并无明确记载,但不同地区的传唱者不断赋予它新的生命力,形成了多个版本,其中以江苏版和河北版最为人熟知。实践组员夏玄清还搜集了《茉莉花》在国内外的传播故事,比如此民谣曾作为中国文化的代表在多个国际场合演出。《映山红》《茉莉花》等旋律响起时,孩子们踊跃抢答,现场瞬间热闹起来,轻松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

图为实践组员讲述何仿先生的经历
两名实践组员化身“故事大王”,将何仿的经历改编成适合孩子的版本:讲述他作为新四军文艺战士,在战火中搜集《鲜花调》并改编为《茉莉花》的历程,用“音乐战士守护旋律”的比喻,让孩子们理解铁军扎根群众、传承文化的精神。何仿先生出生于书香门第,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熏陶,这为何仿先生日后的音乐创作奠定了基础。何仿先生在采风过程中记录并改编了《鲜花调》,最终创作出《茉莉花》。这首歌曲通过何仿先生的创新演唱风格和艺术改编,迅速传遍全国乃至世界。尤其是在香港回归、国际会议等重要场合的奏响,让《茉莉花》成为中国文化的一张名片。
此外,何仿先生在不同历史时期创作的歌曲,如抗日战争时期的《民兵之歌》、解放战争时期的《练兵》等,都展现了何仿先生在国家重大时刻的音乐贡献,体现了何仿先生深厚的爱国情感。何仿作为新四军战地文工团成员,1942年在江苏六合乡间听到民间艺人唱《鲜花调》,那句“好一朵茉莉花”的婉转旋律,让何仿先生在战火中看到了文化的力量。何仿先生带着乐谱在战壕里反复打磨,删改了原词中过于缠绵的词句,融入铁军战士对家乡的热爱、对和平的向往,最终让《茉莉花》从部队的篝火旁唱起,成为跨越时代的经典。
负责PPT播放与现场协调的实践组员配合默契,适时展示何仿的老照片、乐谱手稿和《茉莉花》传唱场景的图片,还在互动环节分发茉莉花贴纸,引导孩子们跟着旋律做“开花”手势,让宣讲更具感染力。实践组员奚菲燕在活动中承担了拍摄工作,用镜头记录下孩子们抢答时的雀跃、听讲时的专注和互动时的欢笑。

图为实践组员与小学生们的合影
通过这次演讲,实践组员们深刻体会到艺术创作需要扎根于生活,同时也要有创新的精神。何仿先生的作品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正是因为他将个人才华与时代需求紧密结合。他的经历也让我明白,作为一名未来的教育工作者,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爱国情怀。
此次实践让实践组员们明白,对小学生传播红色文化,要善用童趣化表达。团队协作让故事既有温度又有深度,未来实践组员们会继续探索更生动的方式,让铁军精神和红色旋律在孩子们心中扎根。大家将以何仿先生为榜样,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努力探索,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贡献一份力量。(撰稿:肖睿琦 图片:陈鼎睿)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