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非遗文化内涵,探索非遗传承与心理关怀的融合路径,6月14日至28日,淮北师范大学组织“缝香入囊,叩问心扉”非遗与心理传承研究队赴淮北市,围绕香包布艺、虎头鞋帽等非遗项目开展系列实践调研活动。
首站纪念馆:对话传承人,收集大众非遗认知
6月14日,研究队首站前往淮北市相山公园刘开渠纪念馆,全程参与“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淮北主场活动”。活动现场,团队重点采访了市级非遗传承人杨海玲老师——她不仅是淮北市香包布艺代表性非遗传承人、虎头鞋帽非遗传承人,更荣获“淮北市首届工艺美术师”称号。采访中,杨海玲老师详细介绍了香包布艺的纹样寓意、制作技法,以及虎头鞋帽在淮北地区的民俗文化价值,让队员们深刻感受到非遗技艺背后的匠心与温度。
图为淮北香包布艺介绍 郭子璇 供图
此外,团队还通过随机访谈形式,收集了50余位现场群众对非遗文化的认识与看法,了解到大众对本地非遗的知晓度及传承期待,为后续研究积累了一手数据。“这个我在手工课上看老师给我们演示过,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当地的一位小学生向团队成员讲述到。
图为研究队成员采访当地小学生 时雨 供图
活动尾声,研究队成员与杨海玲等多位非遗传承人共同参与剪彩仪式,并合影留念,定格非遗传承交流的珍贵瞬间。
图为研究队与活动现场非遗老师合影 王亿铮 供图
再访隋唐古镇:实践学技艺,挖掘气味心理关联
6月28日,研究队再次启程,乘车前往淮北市隋唐古镇,与杨海玲老师展开深度交流,进一步探寻香包布艺背后的文化传承故事。在非遗体验环节,队员们围坐一堂,跟随杨海玲老师学习香包制作:从布料裁剪、丝线配色,到香料填充、绣线勾勒,老师手把手指导每一个细节,耐心解答队员疑问。
图为杨老师香包布艺成果展示 时雨 供图
同时,杨海玲老师还系统讲解了虎头帽的制作工艺,从面料选择、刺绣图案设计,到帽型缝合技巧,逐一拆解演示,并结合淮北地区的历史民俗,讲述虎头帽承载的祈福文化与亲子情感寄托,让队员们在实践中领悟非遗的文化厚度。
图为杨老师为研究队成员讲解虎头帽的制作工艺 夏鑫 供图
活动最后,团队在古镇人流密集区域设置互动环节,通过易拉宝展示不同气味的香包样品,邀请过往游客写下对“家乡味”“童年味”等气味的记忆与感受,共收集有效反馈80余条,为研究“非遗气味与心理记忆关联”提供了丰富素材。“
图为研究队成员签署下自己的香味记忆 夏鑫 供图
此次淮北之行,研究队以“采访+实践+互动”的形式,既近距离接触了非遗技艺,又深入挖掘了非遗背后的文化与心理价值。下一步,团队将整理调研数据与实践成果,探索非遗传承与心理关怀结合的新路径,为非遗活态传承注入青春力量。
通讯员:时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