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薪火流芳·特色中医流派传承与创新实践调研】薪火实践团天龙八部队对话天池伤科传承人丛嫣

    2025-09-05    阅读:
    来源:南京中医药大学薪火实践团

【薪火流芳·特色中医流派传承与创新实践调研】薪火实践团天龙八部队对话天池伤科传承人丛嫣

走进中医院
以慕天池百年传承之厚重

中医发展数千年,流派多如牛毛,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步入新时代,中医流派也面临选择发展方向的问题。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为实现流派的创造性传化和创新性发展,薪火实践团天龙八部小分队成员于2025年7月24日前往连云港市中医院。此次活动聚焦于省级非遗项目天池伤科,以新的视角再现旧的故事,探寻非遗与现代在碰撞中的交融。
 
专家介绍——丛嫣

中国针灸学会风湿免疫分会常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中医药临床研究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疼痛专委会委员,国家中医学术流派天池伤科流派连云港工作站负责人,天池伤科流派第七代传承人,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委会常委,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委会委员,江苏省免疫学会自身免疫专委会委员,江苏省转化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连云港市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委会主委,连云港市中西医结合学会风湿病专委会主委,连云港市中医风湿质量控制中心主任,连云港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会理事,连云港市医学会风湿病专委会副主委,连云港市医师学会风湿病分会副会长。发表SCI论文3篇,国家级核心期刊10余篇,发表论著2本。连云港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连云港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连云港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二等奖一项,连云港市医学新技术引进奖三等奖一项,连云港市花果山卫生英才-丛嫣团队。
 
对话传承人
以窥天池匠心独运之纹理
Q:天池伤科作为长白山地区独特的骨伤疗法,融合了萨满医术与中医精髓。您是否能概述其最初服务的人群、针对的主要疾病,以及它区别于其他民族医学(如蒙医、藏医)的核心特征?
A:18世纪,天池伤科在山东萌芽,生根于长白山脚下扶余市的一个小村落。当时主要服务于长白山的游猎农牧的百姓,游猎的易受伤性和环境的寒冷使得当地疾病以骨伤科疾病多见,尤见于风湿痹证。当地蒙医和藏医发展也很蓬勃,蒙医的“三根”与藏医的“三阴”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只不过前者侧重外治,后者重于内服,而天池伤科则在内治外用上均有所建树。
 
Q:天池伤科流派临证上强调“治肾亦即治骨”,这个理论如何指导风湿骨病的临床治疗?
A:天池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国医大师刘柏龄提出的“治肾亦即治骨”,认为神肾精亏损当为骨病之本。理论渊源起于《黄帝内经》,讲求“筋骨为重,不离气血”,治疗上将整体观念贯穿始终,将肾-骨-髓视为有机整体。骨病肾虚为本,痰湿瘀血为标,兼顾补肾和祛邪,标本同治。同时,风湿骨病是一个发展的过程,青年人多见强直性脊柱炎,先天肾精不足,治疗以温经通脉,用鹿角胶、枸杞等;老年人肾阳衰微,加上附子等补火助阳。
 
Q:在药物治疗方面,天池伤科在风湿骨病治疗中在药物配伍、剂型运用或道地药材的选用上有何独到之处?
A:天池在用药上创立了“三胶三藤”的动态治疗体系。“三胶”即龟甲胶滋肾阴、鹿角胶补肾阳、黄明胶养精固本,“三藤”为鸡血藤活血、络石藤清湿热、青风藤通络,临床上在此基础上随证加减。在道地药材上,天池伤科背靠长白山发展有得天独道的优势,如鹿茸、林蛙油、人参、红景天,补肾强骨的效果都很好。值得一提的是林蛙油,它相较于熟地滋肾阴的效果更佳。
 
Q:天池伤科从长白山来到连云港并在中医院体系内发展。这些年,它与当地的医疗环境、患者需求或学术体系产生了哪些有意义的“碰撞”或融合的火花?
A:我们连云港是2023年成立的天池伤科二级工作站,但是此前已有多年的积累,工作站的成立标志着天池伤科在连云港正式从民间走进医疗体系。随着环境的变化天池的适用人群发生了变化,连云港临海多湿,好食海鲜、啤酒,高发痛风性关节炎,我们治疗上也作出了相应调整,加入了土茯苓、虎杖清热利湿,发展了符合连云港地区的辩证思路——温阳不助火,滋阴不助湿。此外,长白山气候以寒为主,连云港多湿热,我们在药物炮制的选择上有所改变,比如把鹿茸改成鹿角霜,减其燥性。最后我们科在天池伤科的运用中是进行了中西医结合,与西医的靶向药结合透皮贴、针灸、穴位注射等,形成了我们中医院治疗风湿骨病区别于西医院的独特优势。
 
Q:结合您多年的临床实践,天池伤科在治疗哪些类型的风湿病上展现出特别的优势?您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是如何提高天池伤科在患者认知度的?
A:多年来我们着重于研究痛风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类风湿、强直性脊柱炎,形成我们独有的治疗特色。至于推广,我们采取了义诊、门诊上推广代茶饮、邀请赵文海老师进行学术指导、线上义诊等措施以期更多的人能受益于天池伤科。
 
Q:在当代医疗环境下,您认为天池伤科传承与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是什么?
A:天池伤科在传承上面临的挑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天池伤科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师承,时间长、人才难以规模化培养导致人才缺乏,相信这也是很多流派都要面对的问题。此外,天池伤科传承两百年,很长的时间里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很多经验缺乏理论化,其治疗技艺和效果难以量化,在之后的时间里,我们也会尝试用科研将其量化,提高其在业内的认可度。
 
Q:您认为天池伤科承载着怎样的核心精神或文化价值?面向未来,您对本流派的传承、创新与发展有何期许或规划?
A:正如赵文海老师(天池伤科流派第四代传承人)经常对我们说的,从医要有人文关怀、要因人制宜,尽量让每一个患者都得到最合适的治疗。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对自己有几点要求,一个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再一个是加强政策的研读,了解政策的限制,及时调整诊治方向方案。最后还是要多做科研,将天池伤科的技艺和疗效量化。
 
活动总结
通过这次对天池伤科传承人的采访,队员们接触到了中医流派。他们与中医的生命力和创新力息息相关。天池伤科作为在治疗上具有强烈地域特色的流派,在骨伤科疾病的治疗上有独特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对于它的学习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骨伤治疗技术的持续探索与临床应用的创新发展。
溯古追今,天池伤科走过200年,从白山黑水跨越峡谷、高山,丈量时间与距离。作为非遗,它的技艺是虚无的,因为它藏于医者之心,匿于口耳相传之中;它的技艺又是永恒的,因为时至今日,仍有求道者踵武前贤,守护其传承。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