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流芳·特色中医流派传承与创新实践团】薪火实践团新安传薪队专访新安医派张一帖内科疗法传承人李梃先生2025年7月31日,青山含黛、草木含翠。薪火实践团·新安传薪队走进雨后初霁的
歙县定谭村,探访国家级非遗
“张一帖”内科疗法第十五代传承人
李梃先生。
位于青山环抱中的新安国医博物馆古朴典雅,一旁的“黄山市张一帖健康产业有限公司”牌匾是李老每日坐诊、悬壶济世的“主阵地”。“术著岐黄三世业,心涵雨露万家春”。450余年来,“张一帖”因其精湛的医技、治疗内科疑难杂症之佳效而享誉徽州。“天下郎中在,有病赶定谭。”如今,李梃接过第十五代薪火,在乡村一线继续守护百姓健康。
新安医派缘何起,定谭一帖何去从
李梃先生是歙县新安国医博物馆的现任馆长、歙县定潭“世传张一帖诊所”的所长,同时也是“张一帖内科疗法”的第十五代非遗传承人。为了传承“张一帖”祖业,李梃先生放弃了进城工作的机会,成为了张、李二老子女中唯一仍留在定潭的传承人。他在1999年创办了“世传张一帖诊所”,担任所长。2013年他在家族的支持下,开始建造徽派古典风格的“新安国医博物馆”和“济舜堂”。他继承家学,发展祖业,将祖传末药“十八罗汉”改制为丸剂,以便患者服用。李梃先生以其独到的技艺和至诚的仁心守护着故乡的热土,在现代社会于乡间诠释着“医在民间”的价值理念,值得敬仰。李老先生告诉团队成员:“一府六郡”的古新安地域上发展出的医学流派称为新安医派。鼎于明清,名医辈出、医籍浩瀚,享“北华佗,南新安”的美誉;“张一帖”是
歙县定谭一带传承最好的中医世家,以一剂见效闻名四方。
时过境迁,“张一帖”医派面临着时代的困境与挑战。李先生谈道:
人才匮乏、社会基础薄弱、和现代科学异轨,这是张一帖医派乃至于传统中医传承和发展的重要阻力。李老先生对传薪队员寄予厚望,期待队员们把中医理论与科研技术两手抓好,多上一线临床磨练医技,在传统中医转型的时代大有作为。
至精至诚百世业,妙手回春一剂投从初出茅庐的郎中成长为享誉地方的名医,李老先生分享了他早年接诊的经历和心境。“有一回村民急病来找,对证开了承气汤。虽把病人送走,但我翻来覆去睡不着觉,生怕药没用好贻误病机。于是半夜骑上自行车,偷偷跑到病家门前,听屋里动静——安安静静的,看来没出事!骑回家还是睡不着。第二天早晨又跑去病家敲门一问,烧退病好了!这才把心放下来。”李先生说,凡他接诊的病人,一定主动随访知悉病情、巨细无遗告知疗程事项,通讯录里存留了上千号病患。
高度负责、精诚心怀,李老的肺腑之言如一块坚润玄明的宝墨,润开在传薪队员们心中。
2008年,张一帖内科疗法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医大师李济仁、张舜华夫妇又将家学和现代科学研究结合,把中医古方推向现代、走向全球。从定谭村的一帖良方到非遗殿堂的学术丰碑,“张一帖”如同一棵扎根新安、荫蔽四方的杏林古树,诠释中医世家“孝悌忠信,礼义廉耻,自强精进,厚德中和”的旺盛生命力。
一帖虽小,千秋载道;一家之传,万户满春。
文字|臧思源
图片|臧思源 柯开涛 胡捷
编辑|周翔羽
视频|周翔羽
校对|陈淑燕 练雪柔 周思妤
审核|王于嫣然 李澄琦 封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