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是连结民族情感、维系国家统一的重要基础。为让青年学子在实践中触摸非遗温度、传承历史文脉,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薪火延传,非遗新声”实践队于7月7日踏上红色沃土——陕西省延安市,以“传承中华文化”为主题,开启了为期六天的暑期非遗探寻之旅。
作为承载着革命记忆的精神家园,延安的文化版图上,红色基因与非遗瑰宝交相辉映,绽放出独特的时代光彩。这片土地上,200余项非遗项目扎根生长,13项国家级、85项省级、288项市级保护名录的数字背后,是陕北民歌的高亢嘹亮、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富县熏画的色彩纷呈……从革命旧址的烽火记忆到非遗工坊的匠心坚守,延安用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这场非遗传承实践写下了最生动的注脚。
探访红色旧址,感悟延安精神
7月7日,实践队员赴革命圣地延安开展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化的学习与探寻。期间,实践队员先后走访杨家岭革命旧址、宝塔山和为人民服务讲话台,通过参观学习,诵读经典等形式,学习白求恩同志在中国抗日革命前线的感人事迹,感悟延安精神,体悟“为人民服务”宗旨。此次活动为团队后续非遗文化的调研奠定了思想基础,增强了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非遗文化的使命感。

队员在宝塔山参观学习 苏青苗摄
学习非遗技艺,触摸历史温度
7月8日,实践团在延安大学向延安当地老师学习了陕北民歌《东方红》、扭秧歌,向延安当地人民学习了安塞腰鼓,我们通过老师教授以及自己亲身体验的方式,深切体会到黄土高原的磅礴生命力。这些非遗是陕北人民精神的缩影,让人触摸到历史的温度,感受苦难中绽放的生命力与生生不息的文化传承。

当地人们在进行安塞腰鼓表演 苏青苗摄
体验熏画制作,探寻非遗传承
7月9日,团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赴延安信天游民艺馆开展实践活动,探寻熏画传承。民艺馆展品丰富,展现延安文化。张老师、薛老师介绍场馆及展品,还指导团队体验熏画制作:先经多层铺垫熏制出底图,再以水调和颜料上色。两位老师分享传承心得,张宁强调热爱与责任,薛忠林主张在传承中创新。此次活动为青春力量解码非遗的尝试,助力非遗传承与发展。

团队成员尝试熏画的上色过程 胡欣语摄
参观非遗陈列馆,关注传承现状
7月10日,成员们前往了延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进行参观学习。期间,队员观赏了延安市的各类非遗作品,如黄陵面花、毛麻绣、刺绣等作品。同时,通过参观学习,实践队员还深入了解了各种非遗的起源。此外,成员们发现该陈列馆虽然陈列了许多非遗作品,但是并不为很多人知晓,也没什么人去那参观。这次活动体验让实践队员们感受到非遗独特的文化底蕴与其不受大众所知的反常现象,为团队后续深入关注非遗文化的传承问题奠定了基础。
专访非遗传承人,探寻艺术灵魂
7月11日,实践队在西安专程拜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安塞腰鼓代表性传承人李鹏老师。我们有幸对李鹏老师进行了深度采访,听他讲述数十年如一日守护、传承、发展安塞腰鼓艺术的动人故事与深刻见解。李老师详细讲解了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和文化内涵,阐释了“能劲能晃”的精髓所在。他谈到腰鼓承载着陕北人民乐观坚韧的精神密码,是黄土地上奔涌的生命力量。通过这次珍贵的访谈,我们得以从传承人视角,更深切地触摸到安塞腰鼓这一古老艺术的灵魂,感受到其在新时代焕发的勃勃生机与肩负的文化传承重任。

实践队员与李鹏老师合照 胡欣语摄
举办校园宣传活动,弘扬非遗文化
7月12日,实践队在校园内举办延安非遗文化宣传活动。队员们通过讲解、展示和互动体验,向同学们介绍了富县熏画、安塞腰鼓、安塞剪纸等非遗项目,吸引众多同学参与。活动不仅增进了师生对延安非遗文化的了解,也增强了青年学子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结语:
六天的延安实践之旅,如同一趟深刻的文化修行,让“薪火延传,非遗新声”实践队的每一位成员都真切领悟到:文化传承从不是悬于空中的抽象概念,而是融入血脉的具体担当,是见于行动的坚定执着。
从探访红色旧址时与革命历史的隔空对话,到学习非遗技艺时与传统文化的深度交融,每一个瞬间都在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璀璨。队员们愈发清晰地认识 到,文化传承是一场需要坚守与创新的接力赛,既要以敬畏之心守护传统根脉,又要以开拓之姿在创新中延续生命力。
这次延安之行,让我们深刻明白,每一位青年学子都是文化传承的“燃灯者”与“接力者”,肩上都扛着让红色基因永续传承、让非遗魅力绽放新彩的时代责任。未来,这份责任将化作前行的动力,推动我们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不断探索,让中华文明的火种在新时代生生不息、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