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陈钰 倪琬青)青竹裁丝,指尖生花。7月21日,成都理工大学“候鸟计划”传统文化传承传播服务队再访四川宜宾竹文化博物馆文创工坊。在设计师陈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学子们以竹为媒,完成了一场从文化感知到创新实践的生动跨越。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在博物馆文创坊系统观摩了现有竹文化创意产品。展台上陈列着竹编书签、立体竹雕摆件、竹纤维饰品等多元化设计,其中以竹叶为元素的装饰画和竹丝镶嵌工艺最受关注。大家凑近观察竹纹的走向、色彩的渐变,手机镜头记录下竹叶脉络的天然肌理,笔记本上速记下竹材与金属、布艺的碰撞巧思,为后续创作积累视觉素材。
博物馆文创设计师陈静老师为队员们进行现场教学。她先介绍了竹文化文创产品的设计理念:“要让竹子的自然之美在现代生活中延续,既要有文化底蕴,又要实用美观。”随后,陈静老师详细演示了咕咔和冰箱贴的制作步骤,从竹叶的选取与处理、竹片的打磨,到粘贴的角度与力度,都一一讲解要点。
实践环节中,团队成员自主构思创作方案。有成员以竹叶为纸作山水画图案,融入咕咔设计中,墨色在叶脉间晕染出自然意趣;有的在冰箱贴上用竹丝编织出简约的几何纹样,搭配彩绘点缀,让传统工艺焕发时尚活力。制作过程中,队员们不时交流想法,有人为竹丝编织的松紧度争论,有人则分享彩绘配色的小技巧,现场氛围热烈又专注。遇到难题时,陈静老师会主动上前指导,她耐心演示竹丝固定的手法,还拿出专业工具帮助队员调整图案比例,手把手化解创作瓶颈。这些融入巧思的竹制手作,不仅是团队创意的结晶,更成为了传递环保理念与传统文化的独特载体。
成果共鉴:方寸竹艺照见未来
成果展示环节,竹编、叶脉咕咔、冰箱贴等作品在工作台陈列。陈静特别指出一组“以竹代塑”为主题的咕咔:“用竹丝替代塑料装饰线,正是环保理念的具象表达。”活动尾声,全体成员手持作品与指导老师合影,定格下这次富有意义的实践瞬间。

此次文创制作活动通过"观摩-学习-创作"闭环,使成理青年在技艺实操中体悟竹文化生命力,不仅丰富了团队对竹文化的认知,还为后续推广提供了实物素材。成员们表示,通过动手实践,他们对竹编技艺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直观的体悟——传承不止于复刻,创新不离其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