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辽工大学子“三下乡”:匠心护遗址 实践悟真心

    2025-09-09    阅读:
    来源: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匠心守护者”实践团
  7月14日至7月21日,辽宁工业大学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匠心守护者”实践团的12名同学,在指导教师关旭的带领下,怀揣着对红色建筑的敬畏与专业守护的初心,走进辽沈战役配水池战斗遗址,开展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探寻红色遗址建筑结构保护与历史记忆传承的新路径。
  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精神
  实践团来到锦州辽沈战役配水池战斗遗址,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开启实践之旅。踏入遗址区域,一座占地面积不大的灰色老建筑映入眼帘,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制与留存的痕迹,无声诉说着当年的烽火岁月。
  “匠心守护者”实践团首先参观了配水池战斗遗址陈列馆,通过工作人员地讲解,实践团成员了解到1948年辽沈战役期间,解放军战士以“攻配水池就是攻锦州城”的决心,浴血奋战,最终攻克阵地,为东北野战军攻打锦州打开了城北的门户,为锦州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实践团成员认真聆听英雄事迹,驻足仔细阅读墙上展示的历史资料,实践团成员吕舒琴深受感触:“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战士们用生命换来的,新时代的我们应该从红色文化中吸收营养、汲取力量,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助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

图为队员参观配水池遗址陈列馆。李玥钒溦摄
  解码红色建筑,助力遗址修复
  参观完配水池战斗遗址陈列馆后,实践团前往配水池遗址开展初步调研。配水池是日伪时期修建的供水设施。队员观察到:主楼东西走向,长约40米,中段弧形外凸3米;窗户“深小”兼顾防护与防御功能;窗侧墙面的清晰弹孔是当年激战的直接印记。进入主楼,地面排列着大小相近的混凝土墩。工作人员介绍,这些是当年放置水罐的专用底座,作为军事设施,它们保障供水稳定以维系阵地运转。工作人员还提到,配水池战斗遗址在新中国成立后曾作为水处理厂服务民生,2003年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8年由市自来水厂移交辽沈战役纪念馆管理。实践队成员俯身触摸冰凉的墩体,指尖感受着粗糙质感,不难想见这里曾是战火中阵地运转的重要“生命线”。
  7月15日,“匠心守护者”在配水池战斗遗址展开了为期一周的测量工作,队员们以清晰的分工与高效的协作推进遗址测量工作。实践队成员对照遗址图纸,标记出坐标点;负责仪器操作的成员借助专业工具罗盘仪校准方位角,反复核对参数,避免因初始误差影响后续测量。随后,测量工作正式展开。团队按专业方向分为两组:一组成员手持米尺,沿着主楼墙体、弧形凸起等结构,逐段测量长度与高度;另一组成员则操作全站仪,精准捕捉遗址各关键部位的坐标信息,为后续建筑测绘提供了精确的数据支撑。最后实践队成员对现存病害诊断与风险评估,分析遗址墙体裂缝、建筑钢筋裸露、风化腐蚀等原因,评估病害成因及对结构安全的威胁程度,为配水池战斗遗址主体建筑提出可行性修复方案。

图为实践队师生与工作人员共同探讨图纸。关旭摄

图为实践团配水池战斗遗址外使用全站仪测量遗址。李玥钒溦摄
  感悟红色文化,汲取奋进力量
  此次配水池战斗遗址实践活动,让“匠心守护者”实践队成员们近距离触摸革命历史,深刻感悟革命精神。在今后的生活中,实践队成员也将在红色遗址匠心守护的征程上探索前行,让革命精神在青春征程中薪火相传,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时代新人。  
图为活动结束队员合影留念。李玥钒溦摄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