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淮北学子暑期“三下乡”:以科研赋能非遗传承,解锁传统文化多元价值

    2025-09-06    阅读:
    来源:梅培红/淮北师范大学
沉浸式体验:从文化活动感知非遗魅力

6月中旬,实践团成员走进相山公园,全程参与2025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淮北市主场活动。现场非遗市集上,杨家香包的精致刺绣、虎头帽的生动造型吸引众多市民驻足,实践团成员主动协助传承人展示制作技艺,向过往群众介绍两项非遗的历史背景与文化寓意,同时发放调研问卷,初步收集大众对非遗的认知程度、参与意愿及兴趣方向,为后续科研工作奠定基础。“看到大家对手工制作香包、虎头帽充满热情,更让我们意识到挖掘非遗深层价值的重要性。”实践团队长表示。

科研攻坚:研发量表解锁非遗参与深层逻辑

针对当前非遗传承研究中,参与动机缺乏量化测评工具的问题,团队结合心理学专业知识,联合校内导师共同研发**“非遗参与动机量表”** 。该量表涵盖6个核心维度,全面覆盖不同群体参与非遗的深层需求:

● 文化认同动机:如“参与非遗活动是为了更深入理解本土文化内涵”;

● 技能习得动机:如“希望通过参与掌握传统手工制作技能”;

● 情绪疗愈动机:如“认为非遗制作过程能帮助缓解日常压力”;

● 社交联结动机:如“期待通过非遗活动认识志同道合的人”;

● 自我实现动机:如“希望为非遗保护与传承贡献个人力量”;

● 功利性动机:如“考虑借助非遗相关资源获得经济收益或提升个人形象”。

量表采用Likert 5点计分法(1=完全不符合,5=完全符合),团队通过线上问卷、线下访谈等形式,面向200余名非遗爱好者、传承人及普通市民完成测试,形成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为后续非遗活动精准设计、受众群体定位提供科学依据。

对话传承人:深化研究共探传承新路径

9月初,实践团前往隋唐古镇,参与杨家香包、虎头帽非遗传承人专题分享会。会上,传承人结合自身从业经历与群众反馈,详细讲述两项非遗对情绪调节、文化认同的实际影响:“很多体验者说,穿针引线做香包时,心里的烦躁会慢慢平复;家长给孩子戴虎头帽时,会主动了解背后的吉祥寓意,这让传统文化的根扎得更牢。”

传承人的分享为团队研究提供了真实案例支撑,实践团成员也向传承人介绍了“非遗参与动机量表”的核心内容,双方围绕“如何结合大众参与动机,设计更具吸引力的非遗体验课程”“如何通过非遗活动进一步强化文化认同”等话题展开深入讨论,形成多项可落地的非遗传承建议,为后续非遗进校园、进社区提供清晰思路。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让学子们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能力,更以科研工具研发、实地调研访谈的形式,为非遗“活态传承”开辟新路径。实践团表示,后续将把量表成果及调研结论整理成册,反馈给当地文旅部门与非遗工坊,助力非遗在守护传统韵味的同时,更好地贴合现代人群需求,让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