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灵川县海洋乡中心小学的教室里,一群孩子正屏息凝神地握着毛笔,在宣纸上缓缓写下“团结一心”四个大字。墨香与童趣交织的课堂上,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漓漓圆上草"支教团队的志愿者们,正用一笔一画为大山里的孩子打开美育世界的大门。这支连续七年奔赴桂北山区的支教队伍,以“心光点亮生命原野”为精神坐标,将美育课程作为乡村振兴战略中教育赋能的重要抓手,用艺术与创造力为乡村儿童铺设成长的新赛道。
“老师,我的‘团'字总是写不圆怎么办?”四年级学生举着沾满墨汁的小手,眼睛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支教志愿者蹲下身,握着孩子的手在宣纸上缓缓运笔:"你看,起笔要像种子破土那样有力量,收笔要像流水般自然。"这样的场景,在海洋乡中心小学的书法课上反复上演。

图为支教老师在纠正学生握笔姿势 刘子暄摄
支教团队精心设计的书法课程,既包含“团结一心”等集体主义精神培育,又融入“出入平安”卷轴创作等生活化场景。志愿者们发现,当孩子们在红纸上书写平安时,原本羞涩的苗族女孩突然说:“我要把这幅作品贴在奶奶的房门上!”这一刻,书法超越了艺术训练的范畴,成为连接亲情与文化的纽带。课程设计者特意选用兼毫笔和半生熟宣纸,既保证初学者的控笔体验,又让墨色层次分明。这种专业考量背后,是团队对乡村美育现状的深刻认知——当城市孩子早已习惯美术馆与兴趣班时,山区学校还可能缺乏美育课。
手工课上的欢呼声总是格外响亮。当五颜六色的超轻黏土分发到手中时,孩子们的眼睛瞬间被点亮。在“情绪脸谱”单元,志愿者引导孩子们用不同颜色表达情感:愤怒的红鼻子、开心的弯月眼、害羞的粉红脸蛋……平日最顽皮的身影在彩泥间安静专注——小手攥紧的黏土里,有人捏出支教老师鼻梁上的眼镜,有人复刻母亲离别前的面容,而那个咧到耳根的明黄脸谱,正是留守儿童脸上绽放笑容的生动写照。

图为学生们在展示自己的情绪脸谱 纪陈钡摄
“美味拉面”主题则将课程推向高潮。孩子们化身“小厨师”,用超轻黏土开启了一场充满烟火气的艺术创作。他们用黄色黏土拉出细长或卷曲的“面条”,手指灵活地搓、捏、刻,在“面条”上刻出或深或浅的纹理;制作配菜时,红色黏土被搓成圆溜溜的“肉丸”,绿色黏土搓成细长的“葱花”,甚至有人悄悄在碗里藏了颗爱心煎蛋。支教老师发现,这些日常食物的创作过程,悄然弥补着孩子们对城市生活的认知空白。这让团队更加坚定:美育不仅是技能传授,更是打开世界的窗户。

图为学生在认真捏各种食材 刘子暄摄
课程结束后,100余件作品被精心布置成"童心艺术展"。当孩子们拉着父母的手在展板前驻足时,许多家长第一次意识到:原来我的孩子不是"不会画画",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种认知转变,正是乡村美育最珍贵的馈赠。当夕阳的余晖洒在挂满孩童作品的走廊上,那些用毛笔勾勒的汉字、用黏土塑造的梦想,正在漓江的波光中轻轻摇曳。
七年时间,支教团队见证着太多改变:曾经上课总低头画火柴人的女孩,如今能自信地讲解自己的书法作品;那个总把拉面捏成"黑暗料理"的男孩,已经能熟练制作立体贺卡。这种改变的深层意义,在于美育对乡村儿童人格的塑造。如今,当支教团队的足球在绿茵场上划出优美弧线,当孩子们的书法作品和手工黏土画被精心展出,支教团队看到的不仅是艺术教育的成果,更是一个关于希望与传承的故事。这群南财学子用七年时光证明:美育的种子一旦播下,终将在乡村振兴的沃土里长成参天大树。
(通讯员:董苏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