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以法为炬,照亮乡野间的星辰 ——“相城法语,润泽青禾”三下乡实践有感

    2025-09-11    阅读:
    来源:“相城法语,润泽青禾”志愿服务队
以法为炬,照亮乡野间的星辰
 
——“相城法语,润泽青禾”三下乡实践有感
你未必身披华裳,但你心藏光亮;你未必手握权柄,但你怀揣担当。当城市的霓虹还在晨雾中晕染,当空调房的凉意还未消散,我们已背着装满普法手册的行囊,踏上了去往濉溪县百善镇的路。出发前,“三下乡”于我而言,不过是文件上庄重的字眼、动员会上严肃的号召,是一份沉甸甸却模糊的责任。直到车轮碾过尘土飞扬的乡道,直到鞋底沾满田埂里湿润的泥土,直到村口老槐树下的乡音裹着麦香扑面而来,我才忽然懂得:我们不是来居高临下地“送”法律的,是来俯身倾听土地的故事,是来把法条里的温度,种进乡野的风里。
 
初到道口村的那个清晨,阳光把农户家斑驳的木门晒得发烫。我攥着那本《民法典》简易读本,指尖都微微发紧——封面上印着的“相邻权”“土地承包”,在课堂上明明是清晰的知识点,可面对这陌生的乡野,却突然变得晦涩难懂。我站在村委会的院坝里,怯生生地看着负责人阮丽丽与村委书记交谈,她的声音温和却坚定,像一缕清风,轻易就吹散了乡村与外界的隔阂。
 
这时,一位大爷蹲在不远处的门槛上抽旱烟,烟杆上的铜锅泛着陈旧的光。他见我们望过去,咧开缺牙的嘴笑了,皱纹里都藏着质朴的善意:“大学生来啦?俺们这地方偏,没读过多少书,就怕听不懂你们说的那些‘文绉绉’的话。”这话像一颗小石子,轻轻砸在我心上。我慌忙走上前,翻开手册里“土地承包”的那一页,指着上面的漫画解释:“大爷,您看,这画里的事儿跟您种麦子一样——地怎么分、收成怎么算,纸上都画得明明白白,跟咱村里的规矩一个理儿。”
 
他凑过来,粗糙的手指在图里的小人身上轻轻点了点,指腹上的老茧蹭过纸面,留下淡淡的痕迹。忽然,他像是想起了什么,眼神里多了几分犹豫:“那要是邻居占了俺半垄地,这事儿也能在纸上说清不?”我心里一动,原来他不是不懂“道理”,是怕“道理”管不了村里的“人情”。那天午后,我们跟着张大爷蹲在田埂边,脚下是刚浇过水的麦田,泥土的清香混着阳光的味道钻进鼻腔。他给我们讲了三十年的邻里情分:谁家春耕少了人手,隔壁准会主动来帮;谁家孩子没人看,邻居大娘会把孩子领回家吃饭;可就是这半垄地,成了横在两家人心里的坎——不是在乎那点收成,是觉得“被占了理”,心里不痛快。
 
我们顺着他的话,慢慢讲“相邻权”:“大爷,这半垄地就像两家共用的院墙,您守着您的地,邻居也得守着他的界,要是越了线,咱有法子把理说清,还不伤了往日的情分。”他听得认真,时不时点头,烟杆上的烟灰落了一地。普法结束后,我走在田埂上,风拂过麦穗,沙沙作响,我忽然明白:法条里的“相邻权”从不是冰冷的规定,是藏在一碗热汤、一捆青菜里的往来,是能让两家人重归于好的温暖底气。
 
给村里的孩子们上课,是实践中最柔软的时光。我们在村委会的空屋里摆上小桌子,孩子们搬着小板凳坐得整整齐齐,眼睛亮得像夏夜的星星。起初我还担心,“防溺水”“食品安全”这些话题太枯燥,可没想到,只要我们拿出漫画手册、做起小游戏,孩子们就听得津津有味。他们会举手问“水里有漩涡该怎么办”,会凑在一起讨论“过期的零食能不能吃”,小小的脑袋里,装着对世界的好奇,也藏着对“安全”的渴望。
 
有个叫小宇的留守儿童,总是躲在最后一排。他不爱说话,也很少举手,只是安安静静地看着我们。直到有一天,我们讲“身体的小秘密要守护”,说到“被欺负了要告诉警察叔叔”时,小宇忽然小声问:“告诉警察叔叔,真的有用吗?”话音刚落,屋里瞬间安静下来。我走过去,蹲在他面前,看着他攥紧的衣角,轻声说:“小宇你看,手册上这个电话,是专门帮咱们的。只要你打过去,就会有人来保护你,比村里的广播还灵。”他抬起头,眼里满是疑惑,却又带着一丝期待。我又跟他讲了几个小朋友被帮助的故事,他渐渐松开了衣角,轻轻点了点头。
 
课程结束那天,小宇偷偷把一幅画塞进了我的包里。画上是一个歪歪扭扭的小人,举着一块大大的盾牌,旁边用铅笔写着“谢谢你们”,字迹还有些稚嫩,却看得我心里暖暖的。我知道,这面“盾牌”不仅画在了纸上,更种在了小宇的心里——那是对“安全”的信任,是对“保护”的期待,是我们能给这个孩子最珍贵的礼物。
 
离开前的最后一晚,队员们坐在村委会的台阶上整理问卷。昏黄的路灯把我们的影子拉得很长,手里的二十多张问卷,每张都写满了村民的心事。有老人用歪歪扭扭的字写着“想知道养老金咋领”,笔画里满是对生活的担忧;有妇女画着“家暴要报警”,简单的图案里藏着对“保护”的渴望;还有孩子用拼音写着“我会保护自己”,字母间满是天真的坚定。
 
队长阮丽丽翻着问卷,忽然说:“你们看,他们不是不懂法,是缺个能把法说进心里的人。”这句话像一盏灯,照亮了我心里的疑惑。是啊,村民们不是不想要“公平”“安全”,是不知道该怎么用“法律”保护自己;孩子们不是不渴望“保护”,是没听过有人告诉他们“你可以求助”。我们做的,不过是把书本里的字,变成他们能摸得着、用得上的实在——是帮张大爷弄明白“半垄地的理”,是让小宇相信“警察叔叔会帮忙”,是让每一个村民都知道:法律离他们不远,就在身边。
 
回程的路上,我望着窗外倒退的田野,想起小宇偷偷塞进我包里的画,那面“盾牌”格外醒目;想起村民们送我们时的笑容,眼里满是不舍。我忽然明白,所谓“普法”,从不是单向的“传递”,是双向的“遇见”——我们遇见了乡野的故事,乡野遇见了法律的温度;我们教会了村民用法律保护自己,村民也教会了我们:法律从不是冰冷的条文,是能接住张大爷的困惑、小宇的胆怯,能让乡野间的每颗心都踏实安稳的东西。
 
有人说,我们做的这些事太微小,像田埂上的野草,挡不住狂风。可我却觉得,哪怕只是一棵野草,也能守住一方土,也能给土地带来一丝绿意。这次三下乡实践,让我看见:在乡野间,有太多人需要法律的光照亮;也让我懂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肩上的责任,不仅是学好知识,更是把知识变成温暖的力量,送到需要的人身边。
 
明年夏天,我还想再去道口村看看——看看张大爷家的半垄地纠纷解了没,看看小宇画里的盾牌,是不是又大了一些…
 
我想,那时的乡野,一定还是麦香阵阵;那时的村民,一定还是笑容淳朴;那时的我们,一定还能在田埂上,听见土地讲着新的故事——故事里,有法律的温度,有青春的担当,有乡野间的星辰,在法的光芒里,闪闪发亮。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