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白箬铺镇:农文旅融合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

    2025-09-12    阅读:
    来源:大学生网报
          7月10日,湖南工商大学“市外桃源”白箬铺农文旅调研实践团深入长沙市望城区白箬铺镇,走访贝拉小镇、光明村创客中心、大塘村、胜和村及奇稷布谷等多个代表性项目点,通过面对面访谈、实地考察和座谈交流,全面探寻白箬铺镇以农文旅融合推动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与生动实践。
  白箬铺镇作为长沙近郊乡村振兴的重要样本,并非依靠单一项目突进,而是通过多点布局、多元业态、多方协同,逐步构建起以亲子研学、生态采摘、文化体验、乡村创客为核心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体系。从土地流转机制创新到村企合作模式探索,从本地人才培育到外部资源导入,白箬铺的每一步发展都凝聚着基层干部的智慧、企业家的情怀与村民的共同参与。
  园区共建:企业引领带动就业与增收​​
  在贝拉小镇,总经理助理马总向调研团介绍,园区以“德育回归社会”为理念,打造围绕五大课程体系的研学基地,并与国企合作开发二期住宿项目,推动单日游向多日研学转变。园区优先雇佣本地村民,带动约20人就业,并通过停车收费、摆摊等途径为周边村民创造额外收入。尽管面临季节性经营限制和停车场不足等挑战,但企业通过发行终身公益卡回报社会,展现深厚的社会责任感。
  ​​创客赋能:青年返乡激活乡村内生动力​​
  在光明村创客中心,乡村CEO廖红女士分享了她从2019年返乡至今的创业历程。通过整合党建研学、农副产品文创、亲子旅游三大板块,她打造出高端农礼盒和定制化研学路线,显著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她发起“白箬三美”自媒体平台,组建“妈妈讲师团”,培育本地妇女成为自然教育导师,并吸引大学生驻村创业,形成“党建引领+人才振兴+市场运营”的良性发展模式。 
  









  (图为调研团队再光明村创客中心访谈)
  ​​村企协同一土地流转与特色种植双轮驱动​​
  在大塘村和胜和村,村干部详细介绍了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引入企业、发展小水果种植与亲子采摘项目的经验。大塘村依托云开庄园、无花果基地、草莓园等特色项目,实现“四季有果、全年运营”,并通过村干部私域流量带货年销售额达20余万元。胜和村则通过米粉厂、红薯加工坊等村集体产业,推动粮食作物深加工,提升农产品价值,并带动村民就业和增收。
  
                (图为调研团队在大塘村访谈)
  生态友好:科普教育与自然体验深度融合​​
  在奇稷布谷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负责人裴老师表示,基地依托湖南师范大学的科普资源,打造标本馆、昆虫馆等特色场馆,开发劳动教育与自然课程,年接待研学团队及亲子家庭超万人。尽管受耕地属性限制无法扩建住宿设施,但通过扎实的内容建设和口碑传播,项目仍实现了收支平衡,并免费向周边居民开放园区,体现社区共建共享的理念。
  
(图为调研团队在奇稷布谷劳动实践教育基地访谈)
          治理创新:基层组织构建和谐发展共同体​​
  白箬铺镇在发展中始终坚持村集体主导、企业参与、村民受益的原则。胜和村副书记提到,所有土地流转项目均需经村集体签约,并收取管理费用于村级协调和风险保障,确保村民利益不受损。同时,通过美丽屋场建设、义务工动员、爱心捐款等活动,显著提升了村庄环境与社区凝聚力,形成了“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治理氛围。
  白箬铺镇的农文旅融合之路,是一条以产业为基、以人才为翼、以文化为魂、以治理为保障的系统性振兴路径。它既得益于政府引导、政策支持和基础设施投入,更离不开本地创客、返乡青年、村干部和企业的共同奋斗。未来,白箬铺镇将继续深化一二三产融合,推动品牌建设、产业链完善和数字化升级,为实现农民增收、农村美丽、农业现代化贡献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调研团成员将以此次白箬铺之行为契机,深入总结基层创新经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学术支持和政策建议,以实际行动践行青年一代的使命与担当。
  团队:公共管理与人文地理学院
  “市外桃源”白箬铺农文旅调研实践团
  文:公共管理与人文地理学院周雅菲
  图:公共管理与人文地理学院朱德坤
  审核老师:彭学文
  联系电话:13975182117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