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扎根基层!在栾川清和堂村书写青春答卷
这个假期,我带着对基层工作的好奇与热忱,加入“同心同行”社会服务青年团,来到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清和堂村村委会,以协助基层民生信息收集与惠民服务落地为主题,开启了一段难忘的实践之旅。
一、走村入户,做惠民政策的“宣传员”
刚到村委会时,面对繁杂的村级民生服务事项,我有些手足无措。但在村干部的耐心指导下,我花了3天时间系统学习政策细则,整理出一份通俗易懂的《便民服务指南》手册——把“养老资格认证”“医疗救助申请”这些专业术语,转化成村民能听懂的“大白话”,还标注了所需材料和办理流程。
宣传环节远比我想象中更具挑战性。村里老人多,不少人不会用智能手机,线上群组通知根本行不通。于是,我跟着村干部一起入户走访,每天背着手册走20多户人家。记得在走访李奶奶家时,她拿着社保卡反复问:“姑娘,这卡咋报销医药费啊?我儿子在外打工,我自己也弄不明白。”我蹲在她身边,对照手册一步步讲解,还帮她在手机上绑定了医保电子凭证,教她怎么查询缴费记录。就这样,我们通过入户走访、广播站循环播报、村口宣传栏张贴海报等方式,累计覆盖了200余户家庭,看着越来越多村民能说清“办事该找谁、该带啥”,我心里满是成就感。
二、细致核验,当民生数据的“守护者”
民生信息采集与核验,考验的是细心和耐心。村委会的历史台账有些信息老旧,需要逐一实地核对。我和同事们分成3组,每天穿梭在村里的街巷,挨家挨户登记家庭人口、收入情况、证件有效期等信息。有一次,在核对王大叔家的户口本时,发现他女儿的学籍信息与系统记录不一致,我反复和他确认孩子的上学地点、年级,又联系学校老师核实,最终修正了数据。
整整一周,我们共标注出39项存在差异的数据,还把所有纸质台账录入电脑,建立了电子化数据库。在收集村民需求时,不少人向我倾诉:“希望养老补贴能早点到账”“孩子上学想申请助学金”“家里有人看病能多报销点”,我都一一认真记录,整理成《民生诉求清单》交给村委会。这个过程让我明白,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期盼,容不得半点马虎。
三、贴心服务,成群众难题的“解决者”
“集中服务日”那天,村委会挤满了来办事的村民,我负责协助填写申请表和材料初审。张阿姨来办低保申请,不会写个人信息,我一边帮她代写,一边跟她确认家庭困难情况;刘爷爷看不清表格上的小字,我逐行念给他听,帮他核对每一项内容。那天,我共完成130份材料初审,解答了50多个村民的疑问,虽然忙得连喝水的时间都没有,但看到村民们满意地离开,疲惫感瞬间消散。
除了常规服务,我还配合村干部调解过3起邻里纠纷。有两户村民因为宅基地边界问题吵得不可开交,我跟着村干部一起上门,耐心听双方诉求,结合村里的规定和实际情况讲道理,最终帮他们达成和解。还有12户特殊群体因为证件丢失,没能及时补办补贴资格,我帮他们整理补办材料,跟进办理进度,当看到独居的赵爷爷颤抖着接过新办的残疾证,眼含泪光说“谢谢你啊姑娘,这下我能领补贴了”时,我突然读懂了“基层工作”的意义——不是冰冷的流程,而是温暖的守护。
四、扎根基层,我收获的不止是成长
这次实践,让我褪去了“书斋式”的天真。我不再是只懂理论的学生,而是学会了用方言和村民拉近距离,明白了基层工作既要讲原则,也要有温度;我真切感受到,“惠民服务”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帮村民解决“证件丢失不会补办”“手机操作困难”这些实实在在的难题。
回到日常学习生活中,我常常想起清和堂村的街巷,想起村民们朴实的笑容。未来我不仅要学好知识,更要记得这份基层实践的初心——用自己的力量,做连接服务与需求的“暖心桥”。我相信,这段扎根乡土的经历,会成为我青春里最珍贵的答卷。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