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档案馆:守护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
滁州档案馆:守护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
在滁州市档案馆,一卷卷珍贵的红色档案,正悄然诉说着皖东大地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与辉煌历程。
近年来,滁州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市档案馆)深入挖掘本地红色资源,通过举办主题展览、开展革命教育活动、征集红色档案资料等多种形式,让红色历史“活”起来,使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
01走进革命历史,追寻红色足迹
滁州是一片充满红色记忆的土地。这里是全国十九个抗日根据地之一,刘少奇、张云逸、罗炳辉等革命先辈都曾在此战斗生活。
抗战期间,约有4.5万皖东儿女参加新四军或从事党的工作,伤亡2万余人。
近年来,滁州市档案馆联合多家单位举办“烽火皖东忆峥嵘——滁州古城行走”活动,组织百余名市民走访新四军第二师师部旧址、皖东烈士陵园、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等革命遗址。
参与者在烈士纪念塔前敬献花篮,缅怀抗战中英勇牺牲的革命先烈,欣赏红色文艺表演,重温皖东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峥嵘岁月。
02珍藏红色记忆,馆藏丰富史料
滁州市档案馆保存了大量珍贵的红色档案资料,包括文献、实物和声像资料。
馆藏中包括《李德崇工作日记》这样的珍贵文献。李德崇1940年参加革命,1949年8月任滁县城关区区委书记兼区长,后曾任滁县县委书记。
他的日记记录了1946-1950年期间在滨海县东坎乡以及滁县的工作经历和心路历程,展现了老一辈共产党人崇高的政治信仰和优良严谨的工作作风。
档案馆还收藏了大量反映滁州地区各个历史时期党组织建设、发展的文献和实物,包括党旗、党徽、奖章、勋章、证书、工作证件以及革命斗争过程中的实物、票据、生活用品等。
03面向社会征集,丰富馆藏资源
2024年2月,滁州市档案馆发布公告,面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红色档案资料。
征集内容主要包括纸质类、实物类、声像类和其他具有历史价值的红色档案资料。
征集方式包括捐赠、复制、代存和录制口述史等多种形式,以确保红色档案得到妥善保护和利用。
这项征集工作长期有效,旨在切实把蕴含党的初心使命的红色档案保管好、利用好。
04创新教育形式,传承红色基因
滁州市档案馆积极创新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特别是注重对青少年的革命传统教育。
2024年8月,档案馆与龙蟠南苑社区联合开展了“童心向党‘暑’你最美”活动,15名社区青少年在志愿者陪同下走进档案馆,了解滁州发展足迹,学习英雄事迹,书写梦想档案。
活动中,青少年们学习了刘胡兰、“两弹元勋”邓稼先、“氢弹之父”于敏等英雄事迹,厚植爱国爱党之情。
档案馆工作人员还向青少年们介绍了滁州历史文化和名人故事,并赠送了《中国共产党滁州历史大事记》书籍。
05发挥教育基地作用,服务社会各界
滁州市档案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学校、社区、部队、市直单位等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党史学习教育搭建平台。
2023年五四青年节前后,中建五局二公司来安珑悦台项目党团员青年参观了档案馆“历史遗存”、“新四军在皖东”、“亲切关怀”、“建国以来”、“农村改革”、“改革开放”等主题版块。
档案馆向来访青年赠送了《滁州市抗日英雄人物传》、《抗战记忆-滁州市新四军老战士口述历史选编》等书籍。
一位青年感慨道:“今天的参观学习,让我领略到了革命先辈们坚强不屈的精神,这也激励着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坚守自身岗位。”
06数字化建设,永久保存红色记忆
滁州市档案馆积极推进档案数字化工作,目前馆藏档案数字化率已达80%以上。
2021年,档案馆全年扫描(著录)档案260万页,录入60万条,数字化成果显著。
档案馆还持续推进电子文件中心建设,在线接收滁州市“电子政务办公平台”的电子文件47万余条。
这些措施不仅更好地保存了红色档案,也为远程利用和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让更多人能够便捷地接触到滁州的红色历史资源。
---
如今,滁州市档案馆已成为滁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仅2021年,这里就接待了干部群众、中小学生3000余人次,成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场所。
数字化档案工作也在稳步推进,目前馆藏档案数字化率已超过80%,让红色记忆得以永久保存并焕发新的生机。
漫步在滁州市档案馆,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烽火连天但又充满理想的年代。
每一份档案都是一个故事,每一次参观都是一次传承。
三下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