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锦绣山河壮,非遗薪火传

    2025-09-22    阅读:
    来源:非遗织韵队
         为响应国家“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号召,深入挖掘并传播国家级非遗壮锦技艺,7月,我校“非遗织韵队”来到广西来宾市忻城县,循“学—问—寻”三线,展开壮锦主题实践。以指尖为笔、以丝线作墨,在织机上勾勒千年纹样,在街巷里倾听群众心声,在古衙中探寻历史渊源,用青春之力为非遗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时代动能,为乡村振兴写下绚丽注脚。
壮锦,被誉为“壮乡瑰宝”,起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以图案古朴、色彩斑斓、质地坚韧闻名于世,2006年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在现代工业化浪潮冲击下,手工织锦日渐式微,机杼声渐稀。忻城县作为壮锦核心传承地之一,至今仍保存着完整的传统织造体系,却也面临“传承人老龄化、市场萎缩、认知度下降”的困境。“非遗织韵队”此行的目的,正是通过“学技艺、问民意、寻史脉”三大实践模块,为壮锦寻找“活化”路径。
         在忻城县古朴的工作坊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锦代表性传承人蒙如君老师立于传统的竹笼机前。她指尖轻巧地拨动根根经线,清晰讲解“通经断纬”的核心技艺:双脚在踏板上需节奏分明地交替踩踏,精准控制经线分层;右手引梭,务必在张开的梭口中平稳、迅速地左右穿行;左手紧接着将竹扣(筘)有力压下,伴随一声清脆的“嗒”,新引入的纬线便被紧密夯实,纹样也随之显现一分。每一步都凝聚着力量与巧劲的平衡。
         在蒙老师细致的示范后,队员们怀着敬意与好奇,依次上机体验。左手紧握筘片稳定纬线,右手尝试将梭子送入正确的梭口,同时借助腰腹力量带动身体前倾,将筘重重压下——又一声“嗒”响起,首条彩色的回形纹终于在队员们手中艰难诞生。蒙老师穿梭于织机之间,耐心地俯身指导,为每位队员调整指尖的力度、纠正引梭的角度和踏板的节奏。织机吱呀作响,一寸寸承载着古老智慧的壮锦在经纬交织中逐渐清晰,其上纹样不仅凝聚着壮家手艺的温度,也映照着学员们初窥门径的惊喜与专注。
         为了解壮锦在当代社区中的认知现状,实践团队在忻城街头巷尾,对当地不同年龄段的居民进行了随机访谈。调查显示,约七成受访者仅听说过“壮锦”之名;约两成能辨识出最具代表性的龙凤纹、回形纹等经典图案。访谈还清晰揭示了代际差异:老一辈多饱含情感地回忆往昔织锦盛况;中年人则普遍知晓其文化价值却疏于实践;年轻一代虽感新奇,却对技艺细节与深层文化内涵所知有限。
         调研的最后一站深入莫土司衙署。在莫土司衙署展柜内,各式各样的壮锦与这明清古建筑遥相呼应;指尖的温度、街巷的叹息、历史的针脚,一并织入壮锦长卷。在衙署的“夫人房”内,一架静静陈设的古老织机尤为引人注目,它无声地诉说着莫氏土司家族对壮锦技艺的高度重视与直接参与。队员们通过调研了解到,壮锦在土司治理时期不仅是贡品,更是渗透当地生活的重要产业。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家家户户都在织,不停歇。一家织完刚睡觉,另外一家又开始起床织,轮流不断。”这生动描绘了当时壮锦生产的普遍性和繁忙景象,几乎全民参与。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据传在莫家后院的深闺之中,还曾设有专门供土司家族小姐学习、研习织锦技艺的场所。这些发现清晰地表明,壮锦技艺在莫氏土司时期不仅关乎经济贡赋,更融入了社会结构与上层文化生活,其地位之重要可见一斑。衙署内的织机遗迹与历史记载,共同勾勒出一幅远比想象中更为深入和广泛的壮锦历史图景。(通讯员:王耀、李屿志、李涛、周晓岚、武家媛、邱丽蔓)
 
三下乡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三下乡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