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从实验台到报国志:青年投身新质生产力实践

    2025-08-21    阅读:
    来源:山东大学“智行一线·青创报国”实践队
    在新质生产力引领创新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学子的科研报国之路,正逐渐从课堂走向实验室,从理论走向实践。为践行科创报国理想,我有幸加入张黄河老师的项目组,参与可穿戴肌电传感器的研发研究,在社会实践中提升专业素养,锤炼科研能力。
    肌电信号作为反映人体神经—肌肉活动的重要生物电信号,在康复医疗、智能假肢、人机交互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随着人工智能与柔性电子技术的发展,可穿戴式肌电传感器的研究不仅契合国家对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需求,也为青年科研工作者提供了投身前沿实践的宝贵机会。基于此,我所在的小组以“高灵敏度、柔性化、低能耗”为目标,开展相关探索。
    研究伊始,我们通过文献调研和组内研讨,明确了实验的核心任务:优化传感器电极材料,提高信号采集的稳定性与舒适性。随后,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和团队成员参与了材料制备、器件测试及数据采集等环节。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不仅对不同电极的导电性能和生物相容性进行了比对,还通过设计穿戴式测试平台,对传感器在弯曲、拉伸等动态环境下的性能稳定性进行了评估。
    在数据处理方面,我们利用滤波算法与信号特征提取方法,对采集到的肌电信号进行分析,探索如何提高信号的抗干扰性。通过实验与模拟结合,逐步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验证方案,为后续在康复辅助设备或智能交互终端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这段社会实践让我深刻体会到,科研不仅是实验室里的数据与公式,更是面向国家需求、服务人民生活的创新探索。可穿戴肌电传感器研究的背后,是智能医疗、无障碍交互、智慧健康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方向。青年科研工作者应将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实践虽已告一段落,但科研探索永无止境。未来,我将继续在张老师的引领下,深入推进可穿戴肌电传感器研究,力求实现更高灵敏度、更强适配性和更广应用场景的突破。青年一代唯有扎根实践、锐意创新,方能在新质生产力的浪潮中,书写属于自己的科创报国篇章。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