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峡江沿岸的湿地滩涂上,一簇簇寻常水草曾是渔民眼中再普通不过的自然馈赠。如今,经当地手工艺人加工,这些水草被赋予新的生命,成为兼具实用与艺术价值的草编器物,从江边农家走向城市展厅,从日常用具升华为文化符号——峡江草编这门古老技艺,正在新时代焕发出别样生机。
7月6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前往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非遗小巷,与峡江草编代表性传承人罗光林老师进行了深入交流。团队成员了解到罗光林老师传承峡江草编的缘由,学习了峡江草编的制作流程,并亲身体验了这项编织技艺。

团队初抵罗光林老师的工作室,便被其小巧而精致的环境所吸引。室内空间有限,中央置有工作台,四周陈列着罗光林老师的众多草编作品。团队成员抵达时,罗光林老师正于工作台前进行编织。其面前摆放着若干束经预处理的粽叶,叶片修长,泛着温润光泽——此乃峡江草编常用材料之一,取自长江三峡沿岸,兼具江水之灵秀与大地之质朴。罗光林老师伸出骨节分明的手指,轻柔而沉稳地取起一片粽叶,其姿态犹如对待稀世珍宝。只见他双手微施力道,沿粽叶纹理缓缓按压使其平整,叶片仿佛被赋予生命,顺从地舒展开来。随后,他灵巧的手指如同在琴键上起舞,开始了编织。粽叶在其掌心飞速穿梭、交织,左穿右插间,仿若在编织岁月的纹路。

团队成员在罗光林老师的悉心指导下,纷纷拿起预处理好的粽叶,尝试模仿那些看似简单实则蕴含奥妙的编织动作。起初,指尖笨拙地穿梭于草叶间,叶片时而滑脱、时而纠缠,引得室内响起轻微叹息与笑声。罗光林老师耐心纠正每一手势,细致讲解操作要点。随着练习深入,团队成员逐渐感知到指尖下的微妙变化——粽叶由生硬转为柔韧,每一次穿插都仿佛在复刻先辈的智慧,粗糙的草茎似在诉说三峡的风雨与坚韧。最终,团队成员编织出形态简单的草编粽子,虽不及罗光林老师作品之精巧,却饱含亲身体验的喜悦及对乡土记忆的敬意。

交流中,罗光林老师生动讲述了峡江草编的百年传承故事。他描述道,先辈们于晨曦微露时划舟沿江,寻觅最为柔韧修长的粽叶,指尖划过叶片时能感知江水浸润赋予的饱满与韧性。从水草采集到编织技法的演变,无不承载着渔民生活的乡土记忆。那些看似简单的编织技法,实则凝聚了数代人的智慧结晶——从最初编织遮阳挡雨的斗笠、承载渔获的箩筐,到如今巧夺天工的花鸟鱼虫、亭台楼阁,每一次纹样创新与技法精进,皆深深烙印着江畔人家的生活印记与审美变迁。
作为屈原故里,秭归的草编技艺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罗光林老师特别指出,屈原在《离骚》中“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茝”的诗句,展现了峡江草编悠久的历史渊源。诸如“揽木根以结茝兮,贯薜荔之落蕊”等诗句,正是古人以草木寄情的生动写照。他将这份文化基因融入创作,开发出草编龙舟、粽子、香草挂饰等系列作品。其中,微型龙舟以棕榈叶为材,龙鳞纹路栩栩如生,既保留了传统绞编技法的防潮特性,又通过立体编织呈现出“乘舲船余上沅”的诗意场景。

触摸峡江草编的瞬间,指尖首先感受到的是江风般的粗糙质感——那些经江水浸泡、日光炙晒的草茎,蕴含着三峡两岸特有的韧劲。观罗光林老师编织时,方惊觉这韧性之中蕴藏着丰富智慧:粽叶弯折的弧度,是对江浪起伏的摹仿;草结的松紧,则蕴含着应对潮湿气候的匠心。
团队成员坚信,峡江草编不仅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将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如江水奔涌不息,唤起更多人对传统技艺的热爱与守护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