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闾刺绣是一种源于汉代的传统刺绣技艺,主要在屈原的出生地——湖北秭归县的乐平里一带最具特色。至今己有两干多年的民间传承历史。荆楚地区是其重要发源地和传承地,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深深植根于荆楚大地,承载着当地的历史记忆。“三闾”源于屈原曾担任的官职三间刺绣承载了屈乡儿女对屈原志洁行廉的追忆和家国情怀的传承,体现了荆楚文化中对屈原精神的尊崇与传承,蕴含着荆楚人民的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它以线条繁复、纹饰对称、寓意丰富而闻名,代表作品包括“端午龙舟”、“双龙抢珠”等。刺绣手法主要包括挑花、课花、斗花、掇花和平绣等,历史上流传的针法多达100多种,但至今仍在使用的仅剩10余种。
7月8号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拾遗楚韵·启为创新”非遗调研团队前往了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茅坪镇平湖大道25号拜访了三闾刺绣的传承人乔贵荣老师。目睹了三闾刺绣的各种绣法,了解了三闾刺绣的传承故事,并感受到了三闾刺绣针法的巧妙与深厚的文化底蕴。
团队初到工作室,就被室内淳朴的摆设所吸引,随之而来的是老师热情的迎接,在乔老师的带领下,队员们被墙上陈列的各种精美作品所震撼,纷纷表示爱不释手。

图为三闾刺绣作品—橘颂 王禹宸 供图在采访的过程中,乔老师向队员们介绍了三闾刺绣的历史和一些简单的刺绣手法。队员们了解到三闾刺绣的图案系世代相传,那些团团转转五彩缤纷的花纹,疏密有致,对比分明。从日常生活中提炼夸张,构图大胆取舍,脱形写神,以少寓多,呈现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对称均衡、反复对比、呼应协调等法则的自由运用,使作品既有宋瓷的高贵典雅,又有织锦的简洁华美,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科学价值、美术价值、观赏使用价值和装饰收藏价值。

图为乔老师向队员们介绍《橘颂》的刺绣手法与其寓意 王禹宸 供图随后,乔老师为队员们现场演示了三闾刺绣的具体技法。演示中,她以拇指抵住布料背面,食指在正面引导针的走向,青蓝色丝线穿过布面时,发出轻微的 “嗤” 声。当需要呈现花瓣的渐变色效果时,需在同一针脚中融入两种颜色的丝线。操作时,针锋斜向沿着布纹走出 “之” 字轨迹,丝线在布面交织缠绕,从远处看,青色与蓝色浑然一体,难以分辨,整体色彩如同被晨雾晕染过一般,呈现出自然的渐变扩散效果。其中,最能体现技艺水准的当属 “打籽” 工艺:用针在布面戳出小孔后,将线尾绕针三圈,再从原孔穿回并迅速收紧,布面上便形成一颗圆润的线结。这些线结大小均匀,状如散落的珍珠,细看之下颗颗规整,还留存着操作者指尖的温度。

图为乔贵荣老师向队员们展示三闾刺绣的刺绣手法 王禹宸 供图
通过这次非遗文化的实践调研,团队成员们深刻了解到了三闾刺绣这一非遗文化,更激发了队员们传承和保护传统文化的责任感。他们表示,将持续关注三闾刺绣的发展,通过实际行动为非遗传承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让三闾刺绣这一古老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未来,期待看到这些年轻学子的努力能为三闾刺绣的传承与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让更多人领略到秭归非遗的独特魅力。

愿这枚穿梭了千年的银针,能在更多年轻掌心发烫。当数字技术为它拓开新的绣布,当跨界设计让古老纹样走进日常,三闾刺绣的针脚里,依然会藏着峡江江畔的水汽,藏着绣娘指尖的温度。那些青蓝丝线缠绕的,从来不止是花鸟虫鱼,更是一个民族对美的执着。期待有一天,街头巷尾的衣衫上、窗棂间的帘幕上,都能瞥见这针尖上的星河 —— 让每道针痕都成为时光的刻度,让穿针引线的声响,永远在文明的长卷里轻轻回响。(通讯员 王禹宸)

图为团队成员与乔老师的合影。王禹宸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