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工程:凝聚百年梦想的世纪工程
三峡工程,承载着中华民族跨越百年的治水梦想。1992年4月,第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以立法形式通过兴建决议,让这项牵动亿万人心的水利枢纽工程从构想走向现实。作为世界级巨型工程,三峡大坝不仅肩负着防洪、发电、航运等多重使命,更面临着一项史无前例的挑战——安置长江三峡库区约130万移民。
这130万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抉择与奉献。湖北、重庆等地的库区群众,世代生活在峡江两岸,那里有他们熟悉的青石板路、临江吊脚楼,有祖辈耕耘的农田和传承的习俗。但为了国家整体利益,他们毅然背起行囊,告别故土。有老人捧起一把家乡的泥土珍藏,有汉子将家门前的柑橘树移栽到行囊,有母亲紧抱熟睡的婴儿踏上未知的旅程……这些身影交织成“舍小家为大家”的动人画卷。
正如三峡移民博物馆讲解员王海群所说,百万移民的奉献,是三峡大坝最坚实的基石。这场持续数十年的搬迁安置,不仅保障了工程顺利推进,更让“家国大义”在峡江两岸深深扎根,成为镌刻在民族记忆中的精神印记。
二、三峡移民博物馆:凝固历史的“记忆容器”
湖北三峡移民博物馆临江而建,远远望去,建筑群仿佛依偎在长江岸边,静静诉说着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这座博物馆不仅是建筑地标,更是承载百万移民记忆的“时光容器”,让参观者得以穿越时空,触摸那段滚烫的岁月。
步入大厅,大型青铜雕塑“世纪壮举”立刻攫住目光:移民们扶老携幼,有人肩上扛着行李,有人手中攥着船票,脸上既有对故土的不舍,更有对未来的坚毅。雕塑背后,“爱国奉献、舍己为公”八个金色大字熠熠生辉,精准提炼出三峡移民精神的内核。
展厅以“搬迁前—搬迁中—搬迁后”为脉络,划分出8个主题单元。“壮丽三峡巴风楚韵”用标本模型还原了三峡的奇山秀水与巴楚文化交融的盛景;“三峡工程百年梦圆”通过历史文献和工程图纸,回溯从孙中山先生构想至今的百年历程;“百万移民湖北担当”则用数百张照片展现移民新村的变迁,墙上密密麻麻的对口支援名单,见证着“八方支援”的温暖。
最动人的是老场景复原区:青石板路上,铁匠铺的火星映红墙面,茶馆的八仙桌旁仿佛还坐着喝茶的乡亲,远处传来船工号子——这些细节让逝去的时光变得可感可触。
三、科技赋能:让历史“活”起来的互动体验
三峡移民博物馆打破传统展陈模式,用科技手段让历史从文字走向生活,让参观者从“旁观者”变成“参与者”。
“水下展厅”是最令人动容的所在:4米深的水中,1:1复原的秨归老县城归州镇一角静静沉睡着。透过玻璃幕墙,全息投影让老街的青瓦、牌坊的雕刻、民居的木窗若隐若现,配合着老居民的方言录音,仿佛能听见当年巷子里的叫卖声。一位白发老人驻足良久,指着水中的建筑喃喃道:“这是我家隔壁的杂货铺啊……”
多媒体互动区里,触摸屏成了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点击“三峡大坝建设”,能看到从1994年奠基到2006年竣工的动画演示,大坝如何从一片滩涂崛起为巨坝的过程清晰可见;参与“移民知识问答”,答对题目就能解锁移民家书、安置证等珍贵数字藏品,不少孩子围着屏幕争相答题。
负一层的裸眼3D影院更是人气爆棚。戴上眼镜,瞬间“置身”三峡:看大坝泄洪时巨浪滔天,水雾仿佛溅到脸上;望高峡出平湖时碧波万顷,两岸青山随船移动。这种沉浸式体验,让年轻人对“高峡出平湖”的壮丽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科技的运用,让沉睡的文物苏醒,让遥远的历史贴近,让不同年龄层的参观者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共鸣点。
四、移民实物:会说话的“时光见证者”
在三峡移民博物馆的展柜里,一件件看似普通的实物,都藏着一段段不普通的故事,它们是百万移民历程最忠实的见证者。
一张泛黄的船票静静躺在展柜中,边角已经磨损,上面印着“宜昌—上海”的字样。讲解员介绍,这是1998年移民李大爷一家迁往上海时的船票。当时为了带齐家当,李大爷把家具拆开打包,连养了多年的老猫都装在竹筐里带上船,这张船票陪伴他们度过了三天三夜的旅程。
一件“思乡被”格外引人注目:被面是用峡江特有的蓝印花布缝制,里面絮着家乡的棉花,被角绣着小小的“归”字。这是移民张大妈临行前连夜赶制的,她说:“走到哪儿,盖着这被子,就像还在家乡的床上。”如今,张大妈在新家扎下根,但这床被子始终是她最珍贵的物件。
还有一本磨破了封皮的安置协议,上面有移民干部和村民的亲笔签名。1995年,为了说服村民搬迁,干部们带着协议挨家挨户讲解政策,这本协议上的每一个签名,都代表着一份信任与托付。
锈迹斑斑的铁锚、移民亲手绘制的家乡地图、孩子们带走的课本……这些实物没有华丽的外表,却用最朴素的方式,讲述着移民们的不舍与坚韧,让参观者读懂“家国情怀”不是抽象的词语,而是具体的选择与付出。
五、移民精神:穿越时空的精神火炬
参观三峡移民博物馆,最震撼的不是宏伟的建筑或珍贵的文物,而是流淌在历史细节中的移民精神——这种精神穿越三十年时光,依然炽热如初。
“爱国奉献、舍己为公”是移民精神最鲜明的底色。当国家需要时,百万移民没有犹豫,他们告别祖祖辈辈生活的土地,把对家乡的眷恋深埋心底,用行动诠释“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在“百万移民湖北担当”展区,一张照片让人泪目:移民们在码头与亲人告别,有人挥手,有人抹泪,但没有一个人退缩。
团结互助是移民精神的温暖注脚。移民搬迁中,不仅有库区群众的付出,更有全国人民的支援。对口支援名单上,上海支援夷陵、广东支援秨归、江苏支援万州……20多个省市伸出援手,帮移民建新房、修学校、找工作,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绽放光芒。
奋斗进取是移民精神的延续。搬迁不是结束,而是新生活的开始。移民们在新家园开荒种地、兴办企业,把峡江人的勤劳智慧带到各地。如今,移民新村楼房林立,孩子们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老人们在广场上晒太阳——这些幸福场景,正是移民精神结出的硕果。
正如博物馆序言所写:“这一眼,望不尽峡江故土30年。”三峡移民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为激励我们团结奋斗、砥砺前行的精神火炬。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