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探索乡村生态振兴的实践路径,南京农业大学“小秾人”碳索绿途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于7月中旬深入兴化市、江都区、高邮市等地开展了主题调研。从产业调研到低碳教育,从农事实践到科技赋能,团队成员以脚步丈量乡村土地,用专业回应现实需求,为乡村生态振兴注入青春力量。
图一:团队出发合影
(一)学思践悟新思想,生态文明谱华章
南京农业大学“小秾人”碳索绿途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走进兴化市、江都区、高邮市等地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主题宣讲活动。团队成员们通过精心设计的PPT、科普视频、一对一讲解和集体讲演等多种形式,向村民宣传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宣讲紧扣农村实际,聚焦乡村生态保护、绿色农业发展、低碳生活等生态文明建设关键领域。通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等案例,深入阐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在乡村的体现与价值,让村民明白生态文明建设与自身福祉紧密相关。总结了“推进农业绿色转型、优化乡村人居环境、提高生活幸福感”等具体路径,生动展现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乡村建设行动和成果的过程,让“绿色兴农”理念深入人心,为其在乡村实践奠定群众基础。提升了村民生态文明意识,诠释了思想的生命力与实践价值,探索出乡村生态振兴的传播与行动路径,为后续深化实践筑牢根基。
图二:向村民讲解生态文明知识
(二)踏访和美乡村,描绘宜居蓝图
南京农业大学“小秾人”碳索绿途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来到兴化市、高邮市,通过入户走访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重点关注村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用水纠纷问题。村民们积极参与,认真填写问卷,并就自家用水情况提出了意见与建议。团队初步掌握了该地区水资源分配及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政策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团队把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补短板、提品质、可持续”要求落在脚印里:从一处因管网老化引发的用水纠纷,到新建集中供水泵房后“水量稳、水质净”的笑脸;从尘土飞扬的机耕路到硬化、亮化、绿化一体的示范道;从信号盲区到4G基站与快递进村“双通”;真切印证了文件“把好事办实、实事办好”的嘱托,也为下一步分类施策、久久为功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积累了可循、可感的基层样本。

图三:钓鱼镇合影
(三)智慧农业绘新景,科技点亮振兴梦
为探究数字技术如何赋能现代农业,南京农业大学“小秾人”碳索绿途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前往兴化市,开展智慧农业主题问卷调研。在村委会协助下,成员们通过与村干部、农户交流,了解到无人机植保、清洁能源利用、智能灌溉等绿色低碳技术在乡村的实践成效,更深刻体会到科技创新对推动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乡村生态振兴的核心驱动作用。
团队实地考察了无人机灌溉作业,当地农技专家介绍,去年引入的智能喷灌系统,运用多光谱遥感技术,可依作物长势自动调节喷灌方案,大幅提升用水效率。团队还发现,示范基地配备物联网监测设备与数据采集站,实现数字化、精准化田间管理。农技专家认为,当地智慧农业发展良好,得益于农民观念更新、技术跟进及政策扶持。

图四:近距离观看无人机施肥

图五:高标准农田建设、智慧农业发展一对一问卷调研
当科技赋能遇上传统农事,当环保理念融入乡村教育,团队成员用脚步丈量出乡村振兴的多种可能。从田间地头的劳动教育到童心碳访的绿色启蒙,从企业参观的产学共融到智能农业的科技赋能,每一步都是青春与乡村的双向奔赴。道阻且长,行则将至。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南京农业大学“小秾人”碳索绿途暑期社会实践服务团将继续以笃行不怠的信念、踔厉奋发的姿态,在乡村全面振兴的广阔天地中造炬成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