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在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时刻,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伟大抗战精神,8月30日,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机器人工程专业机器243班的陈欣怡,奔赴蚌埠市黄柏营抗日遗址,在这片承载厚重历史的土地上,以志愿服务为翼,开启一场穿梭于往昔与当下的红色传承之旅。
图1为黄柏营抗日遗址墙面
踏入黄柏营,抗战主题墙绘率先映入眼帘,红色剪影与翠绿藤蔓交织,似在无声诉说战火岁月里的热血抗争。陈欣怡驻足凝视,那些奋勇向前的身影,既是历史的鲜活注脚,更让她对即将开展的志愿服务多了几分使命感——要让更多人透过这些画面,触摸到背后的红色精神。
“黄柏郢古寨”文化墙前,陈欣怡仔细研读文字,梳理古寨在抗战中作为军民协同据点的历史脉络。从其地理位置的战略价值,到百姓与战士携手御敌的点滴,这些内容将成为她志愿服务讲解的生动素材,助力参观者理解这片土地的红色底蕴。
图2为黄柏营古寨历史简介
抵达黄柏郢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陈欣怡迅速进入志愿者角色。换上红马甲,她面向纪念馆庄重敬礼,这是对遇难同胞的哀悼,更是以青春之姿承接历史传承使命的宣告。纪念馆内,她沉浸式熟悉展陈内容。“黄柏郢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红色主墙下,前言勾勒历史轮廓;展厅里,“缅怀遇难同胞”单元的数字与名单,诉说着1938年那场惨案的惨烈,307个生命的消逝,是民族记忆中无法抚平的伤痛。“蚌埠地区沦陷”展区的史料,还原日军暴行与城市苦难,陈欣怡逐字梳理、反复琢磨,将历史转化为能传递温度的讲解词。
图3为陈欣怡同学在大屠杀纪念馆前庄重敬礼
志愿服务讲解时,陈欣怡化身为历史的“传声筒”。面对参观者,她用真挚且富有感染力的声音,串联起黄柏营的抗战故事:从抗日遗址的烽火记忆,讲到古寨军民同心的鱼水情;从大屠杀的悲痛遭遇,延伸至先辈抗争的不屈精神。讲解中,她融入实地探访的感悟,指着“忆仇巷”“血泪沟”的相关展陈,关联遗址现场的见闻,让听众在历史与现实的呼应中,更深刻理解那段过往。当看到参观者被打动,或陷入沉思、或主动追问,陈欣怡知道,志愿服务的价值正悄然彰显——让沉睡的历史“苏醒”,在人们心中播下红色传承的种子。
图4为黄柏营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内景
除讲解外,陈欣怡还参与纪念馆的辅助工作,协助整理史料、维护参观秩序。在与工作人员交流中,她了解到遗址保护与文化传承的不易,也更珍惜志愿服务能带来的影响。哪怕只是引导一位参观者、解答一个小疑问,都是在为红色精神传播添砖加瓦。
图5为陈欣怡同学在纪念馆内协助整理史料
一天的志愿服务结束,陈欣怡漫步于黄柏营遗址。古老石墙的刻痕、“忆仇巷”的石碑、“血泪沟”的水流,都在她心中留下更深印记。这次实践,让她明白志愿服务不仅是付出,更是收获——收获对历史更深刻的认知,收获传承红色精神的责任感,收获用青春力量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能力。
图6为陈欣怡同学深入忆仇巷遗址触摸石墙
作为机器人工程专业的学生,陈欣怡将把这份红色力量融入专业学习。未来,她会以严谨的科研态度探索技术前沿,更会以志愿者的热忱,持续传播红色文化。黄柏营之行,是她志愿服务的新起点,她将带着历史赋予的温度与力量,在传承红色精神的道路上坚定前行,让更多人听见历史的回响,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