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宁夏时均对当地葡萄酒产业给予充分肯定,强调要坚持生态优先、品质为本,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深入探究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发展密码,7月13日至18日,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寻味贺兰酒脉,耕织塞上富途”实践队赴宁夏银川开展为期6天的暑期社会实践,解码这一特色产业在乡村振兴、品牌建设与生态发展中的创新实践。
一、天赋风土:北纬38°的黄金酿酒带
“好葡萄是种出来的。”西夏王玉泉营农场总经理郭慧萍的这句话,道出了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地处北纬38°“黄金地带”,这里坐拥“一山一河一长廊”的独特生态格局:贺兰山阻挡寒流,黄河提供充足水源,山洪冲积扇形成的砾石土壤透气性佳,富含矿物质,为葡萄根系深扎和养分吸收创造了绝佳条件。得天独厚的风土,孕育出香气浓郁、酚类物质丰富的优质酿酒葡萄,成为高品质葡萄酒的坚实根基。在玉泉营农场,连片的葡萄藤沿贺兰山脚下延展,构成一幅“葡园映贺兰”的生态画卷。
图一 贺兰山脚下的玉泉营酿酒葡萄农场 二、三产融合:“葡萄酒+文旅”的创新样本
实践队实地走访了张裕龙谕、志辉源石等知名酒庄,深入调研“葡萄酒 + 文旅”的融合模式。在张裕龙谕酒庄,开放式葡萄种植区让队员直观观察葡萄生长特性;地下酒窖内,橡木桶整齐排列,专业讲解员详解从原料加工到陈酿存储的全流程;品鉴区里,文旅体验与产品销售无缝衔接,形成“种植—酿造—文旅—销售”的产业闭环。志辉源石酒庄则以石头建筑为特色,将酿酒文化与建筑艺术结合,打造沉浸式文旅体验。两家酒庄的实践,为葡萄酒产业三产融合提供了鲜活案例。
图二 队员们抵达张裕龙谕酒庄 三、生态优先:从沙地到葡园的绿色蜕变
实践队与银川葡萄酒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产业规划科刘涛科长深入交流,了解到产区生态建设的艰辛历程。产业发展初期,这里年降水量不足200毫米,植被覆盖率低,土地沙化严重。当地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科学规划种植区域,推广滴灌等节水技术,实施标准化种植。如今,50万亩葡萄园每年可固定二氧化碳50万吨、释放氧气36万吨,既修复了生态,又壮大了产业,实现了“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
图三 实践队员与发展中心对谈 四、科技赋能:数字技术守护“紫色财富”
在中粮长城天赋酒庄,智能监测系统成为实践队关注的焦点。酒庄自主研发的平台通过分布在葡萄园的传感器,实时采集气象、土壤数据,经AI分析生成可视化报告,为精准灌溉、科学施肥提供依据。2024年极端天气频发时,该系统的预警功能帮助酒庄减少损失约30%。科技赋能让传统农业插上智慧翅膀,为产业抗风险能力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图四 工作人员介绍智能检测平台 五、富民兴村:产业振兴的“造血式”路径
作为宁夏葡萄酒产业发源地,宁夏农垦玉泉营农场探索出“土地流转+务工+分红”的三重收益模式,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目前,农场6万亩葡萄园创造1200个长期岗位和5万人次季节性用工机会,周边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以前种地看天吃饭,现在在葡萄园务工,每月能挣3000多块,年底还有分红。”一位农户的话道出了产业带来的实惠。这种“造血式”帮扶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实现了“产业兴、乡村美、农民富”的良性循环。
此次实践中,队员们深刻感受到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业从生态修复到三产融合、从科技赋能到文化铸魂的全方位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葡萄酒,当惊世界殊”。贺兰山东麓的实践,不仅书写了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更为西部地区生态与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