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蚝力”实践团奔赴“中国大蚝之乡”钦州,正式拉开“智链・蚝立方”项目实地调研序幕。首日调研以“锚定产业痛点,挖掘升级动能”为核心,实践团先后走访钦州市大蚝产业协会、广西弘汇通科技有限公司及钦南区农业发展联合会,与协会张主任深度座谈,用脚步丈量县域特色产业发展实况,为农业新质生产力驱动大蚝产业全链升级收集第一手素材。
图1:成员参观钦州市钦南区农业发展联合会合作单位展示墙
“钦州是全国最大的天然牡蛎苗采集基地,每年都有不少外地同行来交流学习。”在钦州市大蚝产业协会,张主任的介绍让实践团成员眼前一亮。座谈会上,双方围绕产业链协同、生态保护、数字化转型等议题展开深入交流。张主任坦言,目前协会已整合育苗、养殖、加工等全环节资源,但仍面临挑战:泡沫浮排老化可能引发海洋污染,散户养殖多依赖传统经验,精深加工产品虽拓展至生蚝精华面膜等衍生品,却因政策支持有限、技术投入不足,难以形成规模效应。
图2:实践团与张主任进行交流学习
谈及产业破局方向,张主任透露的“数字化尝试”让团队成员格外关注:“我们正试点用二维码牌管理养殖环节,未来能为养殖户贷款、政府项目申报提供数据支撑。销售端也在做电商直播,但高端市场和国际渠道还没打开,主要还是供应国内和港澳地区。”这些信息与项目申报书中“三链协同”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为后续“蚝立方”模型构建提供了实践参考。
图3:在座谈中深入询问大蚝产业技术创新瓶颈
随后,实践团走进广西弘汇通科技有限公司、钦南区农业发展联合会,实地察看“数字赋能产业振兴”的落地场景。墙上“务实创新”的标语、企业与合作社的联动展板,直观展现了钦州大蚝产业的协作生态。团队成员现场发放调研问卷,记录企业技术需求与养殖户痛点,为破解“产业链梗阻”“价值链低端锁定”等问题积累微观数据。
图4:团队成员参观广西金蚌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展板
首日调研虽短,却让“新蚝力”实践团深刻感受到钦州大蚝产业的潜力与韧性。接下来,团队将继续深入养殖基地、加工车间,用更细致的调研为“智链・蚝立方”路径研究注入实践活力,助力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突破发展瓶颈,为县域特色产业全链升级贡献青春智慧。
图5:团队成员与张主任在钦州市大蚝产业协会门口的合影
图/唐绮晨 李欣鸿
文/李欣鸿 蓝钰娇 唐绮晨 卢翠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