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丽水学院医学院“微光筑暖”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安宁疗护病房,开启了一场为期一周的特殊实践。没有手术台上的争分夺秒,没有实验室里的精密仪器,有的只是轻声细语的交流、静静的陪伴,以及一群年轻医学生在生命终程前的沉思与蜕变。
这是一次不同于常规临床实习的经历。在这里,医学的目标不再是“治愈”,而是“照护”;治疗的意义不在于延长生命,而在于提升生命最后阶段的质量与尊严。学生们在观察与参与中,重新理解了“医生”二字背后的温度与重量。
实践开始前,团队接受了由医院资深医护人员华英、胡慧英、叶慧凤、潘欣欣等主讲的系统培训。课程内容涵盖安宁疗护的发展背景、服务模式、伦理原则及多学科协作机制。培训还特别介绍了音乐疗法、芳香疗法、艺术治疗和叙事医学等非药物干预手段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建立对综合照护体系的基本认知。
“原来医学不只是开药和手术。”一位学生在培训后感慨,“倾听、陪伴、共情,也是治疗的一部分。”
踏入安宁疗护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温暖的门牌:“兰花居”“静心轩”“碧湖村”。这些并非医院统一命名,而是由患者亲自参与选择的结果。医护人员介绍,许多患者在入住时已远离家庭生活多年,一个熟悉的“名字”能唤起他们对“家”的记忆与归属感。
公共活动区陈列着患者参与制作的手工艺品——布偶、剪纸、水彩画。色彩或许不鲜艳,笔触或许不专业,但每一件作品都承载着一段情感、一次表达、一种存在的确证。学生们在协助整理作品时,常常驻足良久。“它们不是艺术品,而是生命的痕迹。”一位学生在实践日志中写道。
在指导教师林燕的带领下,学生们分批进入病房,开展辅助性工作。他们观察护理流程,记录患者情绪变化,协助组织手工活动,并在医护人员陪同下尝试与患者进行温和交流。
一位83岁的奶奶在完成一次布艺拼贴后,拉着学生的手说:“你们来了,房间里就亮了。”这句话让许多学生红了眼眶。他们意识到,哪怕只是安静地坐在床边,也是一种疗愈。
“以前觉得医学就是对抗死亡,”一位同学在总结中写道,“现在我明白,有时候‘不治’也是一种深刻的‘治’。尊重一个人如何告别,就是在守护他一生的尊严。”
带队教师林燕表示,此次实践不仅是一次专业拓展,更是一场深刻的生命教育。“我们的学生将来要面对的,不只是疾病,更是活生生的人。在安宁病房,他们直面了生命的有限性,也见证了人性的坚韧与温暖。”
她指出,现代医学教育在强化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重视人文素养的培育。只有理解生命的全程,才能真正理解医学的使命。
此次实践是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作为区域安宁疗护示范单位开展的教学合作项目之一。近年来,医院积极推动安宁疗护理念传播,与高校合作开展社会实践、公众开放日等活动,助力社会认知提升。
“微光虽微,可成炬火;步履虽缓,终抵人心。”这场为期两周的实践虽短暂,却在青年学子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他们在这里学会了倾听沉默,理解告别,尊重选择——这些,正是医学人文精神的核心所在。
对于这群医学生而言,这个夏天,不仅是一次社会实践,更是一次关于生命意义的深度对话。而他们所见证与参与的,正是生命最柔软、最真实、也最值得被温柔以待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