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非遗技艺,探寻传承路径 6月15日,我们到达了滁州市文化馆,实践团队沉浸式参与非遗体验工坊。在琅琊剪纸环节,队员们在传承人指导下,从折纸、勾勒轮廓到精细剪制,逐步掌握滁州特色纹样(如醉翁亭、琅琊山松鹤图)的制作技巧,部分队员还尝试融入现代审美,探索非遗与当代生活的融合方向。凤阳花鼓体验中,艺人详细讲解其从明代军鼓到民俗艺术的演变历程,队员们两两一组学习“双条鼓”的鼓点节奏与舞蹈动作,深刻感受国家级非遗的韵律魅力。
溯源历史脉络,感悟文化内核 6月16日,滁州市博物馆内,团队以“分区域、重细节”方式开展调研。在“襟江带淮形兼吴楚——滁州古代文明陈列”展厅,队员们聚焦商周青铜器的饕餮纹、汉代画像石的农耕场景,通过文物纹饰与铭文,梳理滁州早期人类活动轨迹,推测古代祭祀文化与生产生活状态。转入“清流往事——滁州历史文化陈列”展厅,队员们借助场景复原与多媒体影像,沉浸式体验滁州历史关键节点,尤其在唐宋文化展区,结合《醉翁亭记》原文,还原欧阳修主政滁州时“与民同乐”的历史场景,重点记录相关文献拓本、文人墨宝,深入分析滁州成为唐宋文化重镇的地理与人文因素,期间还与讲解员交流补充民间传说,完善历史认知体系。
生态人文共生,践行环保行动 6月17日,我们投入到琅琊山实践中,团队兼顾文化探索与生态保护。文化寻踪环节,队员们沿醉翁亭文化线路游览,对照《醉翁亭记》解读“醉翁亭”匾额、“欧文苏字”碑刻的文化内涵,记录“酿泉”“醒心亭”的命名渊源;在琅琊寺,与僧人交流“以寺护山、以山养寺”的传统生态智慧,整理形成《琅琊寺生态保护传统实践纪要》。生态调研环节,队员分组行动:一组用仪器监测不同区域空气质量与水质,一组记录野生动物踪迹,一组发放120份环保问卷,发现山脚垃圾散落、部分游客环保意识薄弱等问题。随后,团队在游客中心设立宣传点,张贴环保海报、发放手册,并组织“垃圾不落地”公益行动,吸引30余名游客参与,有效传播生态保护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