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海大学子对话非遗,共探傣族文化传承新篇

    2025-08-27    阅读:
    来源:广东海洋大学2025年暑期“民族团结行”专项社会实践活动 “七傣交融”团队
近期,广东海洋大学2025年暑期“民族团结行”专项社会实践活动  “七傣交融”团队于岩万香老师的 1 + 1 舞蹈工作室,开展了一场对傣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探究活动。岩万香老师作为西双版纳州青联委员、云南省舞协与曲协会员,同时也是章哈非遗传承人,以舞蹈与章哈为媒介,引领团队深入领略了傣族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在工作室中,团队成员身着整齐的橙色队服,在岩万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认真研习傣族传统舞蹈。岩万香老师反复强调:“跳傣族舞,不仅要坚守传统,更要秉持本心。” 在动作拆解教学过程中,老师将傣族人民对自然的细致观察融入其中,例如手型模仿 “芭蕉初绽”,展现出芭蕉叶刚刚舒展时的柔美形态;步伐模拟 “小象漫步”,体现小象行走时的憨态可掬与沉稳。通过这些生动的教学方式,让团队成员在肢体的律动中,深刻感知到傣族人对天地万物以及生活的敬畏与热爱之情。同学们从最初的动作生疏、机械模仿,逐渐过渡到能够把握舞蹈的神韵,渐入佳境。在这个过程中,大家深刻领悟到,遵循传统是守护文化根脉的关键,而秉持本心则是赋予舞蹈灵魂的源泉,只有二者相辅相成,非遗文化才能在时代的浪潮中保持鲜活,得以传承。
 
图为岩万香教七傣交融团队跳傣族舞。杨雨彤 供图1
在交流环节,岩万香老师为团队展示了傣族非遗项目 —— 章哈。“章哈” 一词由傣语 “会唱歌的人” 音译而来,在傣族文化体系中,它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是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化传播载体。无论是生活中的处世道理,还是国家层面的大事要事,都能被巧妙地融入到章哈那婉转悠扬的曲调之中传唱出来。老师现场演唱了一曲章哈,歌声婉转,如潺潺流水般动人。一曲唱罢,老师向团队阐释道:这首章哈生动地传递了时代的变迁,表达了傣族人民对国家政策的感恩之情,正是因为这些好政策,才使得傣族人民的生活日新月异。悠悠的章哈调,不仅是民族文化代代相传的珍贵结晶,更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紧密地连接着过去与当下,让人们看到了政策对民生的积极影响,充分展现出非遗文化记录时代发展、传递人文温度的强大力量。
 
图为岩万香为七傣交融团队展示章哈。杨雨彤 供图2
从舞蹈学习到章哈交流,“七傣交融”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非遗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文化根脉,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更是推动民族文化振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青年作为国家未来、民族希望,肩负着非遗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既是古老文化的“守护者”,需主动从傣族舞蹈、章哈等非遗中挖掘民族文化内核,系统梳理实践与学习成果,在校园内外搭建民族文化交流平台,让更多人触摸非遗温度、感知民族智慧;更是新时代的“传播者”,要善用新媒体矩阵,将非遗技艺、文化内涵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片段、解读内容,以创新形式推动非遗“破圈”,让古老文化在年轻群体中焕发生机。
当代青年更应将非遗传承融入日常实践,以实际行动助力各民族文化交融互鉴:在文化宣讲中传递非遗价值,在艺术展演中展现民族风采,在创新传播中赋予非遗时代活力。这既是青年践行文化传承责任的必然要求,更是以青春之力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注入持久动能的生动实践,让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代代接力中绵延不息,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文化根基。
 
图为岩万香与七傣交融团队合影。杨雨彤 供图3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