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谊”启未来:中国青年以科技之笔,绘就国际合作共赢绿色答卷

    2025-08-27    阅读:
    来源:河北科技大学“谊”启未来团队
  当河北科技大学“谊”启未来团队的无人监测船在河面启航,它承载的不仅是一群青年的科研梦想,更是中国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及国际合作共赢精神在青春维度的生动实践。这支由中国青年与刚果(金)留学生KambaleMughanda(李子鑫)共同组建的团队,以科技为桥、以友谊为帆,将“两山”理念的绿色基因注入国际合作,用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全球担当。
  
  团队成员合照
  
  从“两山”到“两洲”:生态科技的跨洋共鸣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智慧,为无人监测船项目指明了方向。团队聚焦水质监测这一全球性议题,将中国在生态保护领域的技术积累与刚果(金)的实际需求相结合。“中国的生态治理经验让我深受启发,”李子鑫说,“在刚果(金),许多社区面临水资源监测难题,而这艘船的模块化设计和低成本优势,能让更多地区享受到科技带来的绿色福祉。”
  
  项目不仅实现了水质数据的实时采集与传输,更通过开源设计降低技术门槛,为发展中国家生态监测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这正是“两山”政策从国内实践走向国际贡献的缩影——中国青年以科技为媒,让绿色发展理念跨越山海,在全球生态治理中写下青春注脚。
  
  无人监测船在河面平稳航行
  无人监测船近景图
  
  “一带一路”上的青春坐标:从技术帮扶到能力共建
  
  “谊”启未来团队的协作模式,恰是“一带一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青年演绎。面对李子鑫在语言和技术上的初期挑战,中国伙伴们没有止步于简单帮扶,而是通过“双语技术手册+联合攻坚小组”的模式,将知识共享融入每一个研发环节。李子鑫则发挥跨文化优势,为团队引入非洲水资源治理的本土经验,推动设备向“适应复杂地形、满足多元需求”升级。
  
  这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协作,正是“一带一路”倡议下民心相通的生动写照。团队计划将监测船技术推广至刚果(金)金沙萨周边社区,通过“授人以渔”的能力建设,让科技成果真正服务于当地可持续发展。正如团队指导老师所言:“青年是‘一带一路’最活跃的传承者,他们用平等协作打破技术壁垒,让合作成果惠及更多人民。”
  
  李子鑫在学习中文
  
  以青春之名,担时代之责:中国青年的全球视野
  
  从实验室里的并肩作战,到将技术成果转化为跨国界的生态解决方案,“谊”启未来团队的实践,彰显了中国青年“胸怀天下、立己达人”的精神品格。他们以行动证明:中国的发展不是独善其身的独奏,而是与世界共同繁荣的合唱;中国青年不仅是国家战略的践行者,更是全球问题的积极回应者。
  
  团队青年为李子鑫讲解机械结构
  
  这艘无人监测船的航程,仍在继续。它驶向的,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非合作的深海,是“两山”理念播撒的绿色希望,更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青春心中生根发芽的未来。
  
  作者:梁泽璇 郑冀蒙 高曦喆
  来源:河北科技大学“谊”启未来团队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