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在菀坪橘子园深化助农实践。不同于单纯帮销的短期帮扶,团队将重心放在培育农户自主直播运营能力上,力求让“一时热销”转化为“长久好销”,为乡村产业注入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一次直播卖得好,不如次次能卖好。”这是“红心研墨”团队在实践中始终秉持的核心思路。通过前期调研,同学们敏锐察觉到,农户面临的不仅是销路狭窄的问题,更欠缺驾驭直播这一新兴渠道的能力。“很多农户想尝试,但不知道怎么开播、怎么留客、怎么把生意做长久。”团队负责人坦言,这种“能力断层”正是制约农产品直播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图为团队协商沟通。通讯员梁贝贝 摄
为此,团队量身打造了“三阶成长”培育体系,为农户铺设从“入门”到“精通”的成长路径。在0-3个月的生存阶段,聚焦“会开播、能卖货”的基础目标,从账号注册、商品上架到简单的接待话术,逐项拆解教学。同学们手写流程手册,标注“开播前必检查网络”“回复评论要带称呼”等细节,确保农户能独立完成直播全流程。
进入3-6个月的发展阶段,培训重点转向“聚粉丝、留客户”。团队教农户用“果园趣事”“采摘预告”等内容运营粉丝群,比如拍下疏果时的场景配文“今天掐掉了小果子,剩下的会更甜”,用高频互动提升复购率。有农户起初觉得“没必要”,在同学们的示范下尝试后发现,常联系的老客户下单量比新客多了近三成。
6个月后的成熟阶段,则以“树品牌、扩影响”为目标。团队结合农户特点打造个人IP:擅长农技的“橘子张大爷”主打“田间小课堂”,直播讲解疏花疏果技巧;爽朗健谈的“李婶”则以“果园生活秀”吸引粉丝,分享橘子酱的家常做法。这些差异化定位,让菀坪橘子园在同类直播中形成独特竞争力。
培训过程中,“手把手带练+实时纠错”的模式贯穿始终。农户模拟直播时,团队成员化身“挑剔观众”接连发问:“橘子酸不酸?”“坏果包赔吗?”“能便宜点吗?”逼着农户练出应变能力。直播结束后,同学们连夜整理数据报表,用柱状图展示“提到‘现摘现发’时下单量上涨20%”“镜头扫过果园全景时停留时长增加”等结论,让农户直观理解“什么做法更有效”。
成效在实践中逐渐显现。有位农户最初对着镜头手足无措,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话,如今不仅能熟练介绍橘子的糖度、储存方法,还学会了用“家人们点个关注,下次直播抽免单”的互动技巧调动气氛。“以前总怕没人买,现在敢主动跟大家聊天,知道怎么留住人了。”他笑着说,眼里的光藏不住。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农户有了底气:“以后不用等别人帮,我们自己也能把橘子卖向全国。”
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正是这场实践的价值所在。“红心研墨”团队用“授人以渔”的坚持,让农户从直播的“旁观者”变成“主导者”。当数字技能与乡土智慧碰撞出火花,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便有了苏醒的土壤——这不仅是橘子园的蜕变,更是青春力量赋能乡村的生动注脚。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当农户掌握了直播这一“数字技能”,就等于握住了打开市场的“金钥匙”。菀坪橘子园的实践,是从“外部输血”到“内部造血”的转变,让农户从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变成“主导者”。未来,团队将联合当地政府、电商平台,建立长效培训机制,不仅教直播,更传理念——让农户明白,数字时代,“会种”更要“会说”,“好产品”更要“会传播”,真正实现“赋能一人,带动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