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河皆干、有水皆污”的海河流域,如今正悄然焕发新生。随着国家持续推进碧水保卫战,这条华北地区的重要水系正在从钢铁工厂的污染洪流一步步蜕变成为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新家园。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本。从远古的游牧民族逐水而居到封建时代的农耕文明择水而定,到现代的城市群崛起,水资源的质量与数量始终决定着区域发展的潜力。然而随着蒸气时代以来的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水污染问题已从局部现象演变为全球性挑战。
海河作为华北地区的重要水系,流经多个工业重镇与人口密集城市,可以称得上是京津冀的母亲河,其水质状况关系到流域内数千万群众的生产生活。近期根据我们的调研显示,通过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海河水质已有显著改善,公众水环保意识也在不断提升。
海河之水,华北地区的生命线
海河流域是我国水资源最短缺的流域,也曾是水污染情况最严重、水生态系统退化最突出的流域之一。
从古时候春秋战国时期的草胜水美,到近现代“有河皆干、有水皆污”到鱼虾重现,海河经历了艰难的治理历程。“十三五”以来,流域各地持续推进碧水保卫战,扎实开展水污染治理和水生态保护修复。2023年,按照国控断面评价,海河流域水质首次由轻度污染提升至良好,2022—2024年连续三年无劣Ⅴ类水体,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然而针对如此的成就,我们深知仅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正如毛主席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一般,在这场关于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保卫战中,我们深入一线社区了解居民的“星星之火”是如何最终“燎原”的。通过对天津东莱里社区的调研发现,居民整体水环保意识处于较高水平。90%以上的居民明确知晓水污染会对饮用水安全、农作物生长及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危害。85%的受访者对节约用水与减少污水排放的重要意义有清晰认识。超过80%的受访者表示会主动关注日常生活用水情况,其中60%的居民已采取具体节水措施。这些措施包括及时关闭未使用的水龙头、更换节水型马桶与淋浴喷头、将淘米水用于浇花、洗菜水用于冲厕等水资源循环利用方式。
水样检测结果表明,海河水质总体呈现向好趋势。与近五年的历史监测数据相比,化学需氧量(COD)平均值下降约30%,氨氮含量下降约40%,总磷含量控制在较低水平。重金属指标均符合国家地表水Ⅲ类标准,水质指标得到显著改善。在沿街访谈中,85%的受访者反馈近三年来海河水质清澈度明显提升,水面漂浮物大幅减少,夏季异味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天津市水务局今年3月已启动2025年生态补水工作。子牙河西河闸提启,利用白洋淀持续下泄水量有利条件,将大清河来水调入海河,向海河和中心城区南、北运河实施补水
政府持续加大海河治理力度:对流域内重点排污企业实施在线监测全覆盖,推动100余家高污染企业完成清洁生产改造;新建及改扩建污水处理厂15座,提升日处理能力50万吨。
海河之水,任重道远
《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行动方案(2025—2027年)》(下文简称《行动方案》)近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后印发实施,为全面推进美丽河湖保护与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行动方案》按照流域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以控源截污、流域保护治理、水生态系统修复等为重点内容,以水源地、江河源头、生态保护红线等水生态敏感区为重点区域。方案引导各地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统筹推进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综合治理,提升河湖生态系统健康水平。
尽管海河治理取得显著成效,但挑战依然存在。监测数据显示,海河流域2024年全年出现过乾涸断流的国控断面达31个,占流域国控断面数量比例11.2%。这一数据提醒我们,尽管成效显著,海河流域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尚未根本改变。通过参与北京林淼生态环境有限公司的培训及高级工程师的授课,团队对水环保领域形成了更系统、更专业的认知:流域整体水资源禀赋差、生态流量不足的现状仍未根本改观。水环境质量改善成效仍然不平衡、不稳定,水生态系统恢复状况仍不容乐观,绝大多数河湖距离美丽河湖建设标准仍有差距。部分公众(尤其是特定年龄群体)对专业水环保知识的储备不足,对新型污染问题的认知有待深化。污染源监管力度虽有加强,但在隐蔽性、突发性污染的防控上仍需进一步强化。
海河之水,全员共建
水环境保护并非单一主体的责任,而是需要政府(政策制定与监管)、企业(技术研发与污染治理)、公众(日常行为与监督参与)协同发力的社会治理模式,在全民共建的背景下,公众从不同角度提出了宝贵建议:进一步强化污染源监管,建立长效机制严防污染问题反弹;加大治理资金投入,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加强水环保知识宣教,创新宣传形式。
上海市政府部门在这方面已经做出了有益尝试。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水上管理处近期举办了开放日活动,让市民亲眼见证“浊水变清泉”的水质净化过程,并围绕水环境治理进行座谈交流。
这样的活动不仅提升了市民对水环境保护的认知,更搭建起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桥梁,充分体现了政府倾听民声、汇聚民智的良好作风。
政府同时应该强化水环保知识宣教力度,整合社区讲座、学校教育、媒体传播等多元渠道,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水环保知识普及体系。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内容:为老年人编写图文并茂的《家庭节水与健康防护手册》,为青少年开发水环保科普动画与实验课程。
与此同时政府相关部门更应该加强执法力度,维护好法律的准绳和环保的底线,进一步强化对工业企业、生活污水排放的监管执法,严格落实环保法规,对违规排放行为实施“零容忍”,加大惩处力度并公开曝光典型案例。
发展基层群众的力量,打好环境保护这一人民战争,构建多元化的水环保公众参与平台,畅通参与渠道。设立24小时污染举报热线与网络举报平台,建立举报奖励机制,鼓励公众对排污行为、河道垃圾等问题进行监督举报。
未来,随着《行动方案》的实施,海河将在政府、企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下,继续走向“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