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践行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重要部署,2025年7月14日至16日,广西师范大学“古韵新探”实践团奔赴广西百色市靖西旧州古镇,以“解码民俗基因、赋能文旅共融”为目标,开展为期三天的实地调研。团队穿梭于古镇的博物馆、古戏台、风情街与历史遗址间,通过对话非遗传承人、记录民俗场景、收集游客反馈,挖掘壮族民俗的当代价值,为边疆文旅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动能。
一、非遗传承人指尖“传艺”,解锁绣球里的文化密码 实践团队首先走进靖西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在非遗体验区与工作人员黄老师深入交流学习。“制作一个绣球,要先经过浆布固形、手绘纹样,再运用平针、盘金、打籽等8种针法刺绣,最后填充棉絮、缝合成型。”黄老师不仅细致讲解绣球制作工艺,还向团队分享了绣球的文化变迁:“过去,绣球是壮族青年的定情信物;如今,绣上‘吉祥如意’‘民族团结’等字样的绣球,成了传递美好祝福的文化使者。” 她展示的3件老绣球尤为珍贵,纹样中呈现的农耕劳作、节庆欢歌场景,直观还原了壮族先民的生活图景,为团队挖掘绣球背后的文化内涵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实践团成员一边认真记录工艺细节,一边动手尝试基础刺绣,在一针一线的操作中,切实感受非遗技艺蕴含的温度与匠心。此外,博物馆内陈列的壮锦展品、木偶戏道具,也让团队对旧州民俗文化的丰富性有了更为深刻的认知。

图1 实践团队成员黄柯岚在旧州壮族生态博物馆与工作人员黄老师学习刺绣
二、古戏台浮雕“诉史”,追溯民俗中的边地情怀 离开博物馆后,实践团前往清代留存至今的古戏台。这座青砖木构的戏台虽已不复往日的热闹景象,但台侧墙壁上的“将士浮雕”依旧清晰可辨——画面中,壮族先民身披铠甲、手持兵器,生动展现出协同守卫边疆的场景,无声诉说着旧州古镇厚重的历史记忆。 “以前每逢节庆,这里满是山歌对唱、木偶戏表演的热闹场景。”当地居民的讲述,让实践团成员得以想象昔日古镇民俗活动的盛景。在仔细观察浮雕时,团队有了其他发现:将士铠甲上的纹样,与绣球上的铜鼓纹、祥云纹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一发现让团队成员备受启发,当即展开讨论,提出在戏台周边设置“山歌故事牌”的建议,计划将浮雕承载的历史与山歌文化相结合,让游客在参观古戏台时,能更直观地读懂民俗背后蕴含的边地精神。
三、街头绣球摊“映活力”,见证文旅融合的民生温度 漫步旧州古镇绣球风情街,沿街商铺挂满了色彩艳丽的绣球,其中72岁的韦奶奶经营的摊位格外引人注目。韦奶奶指着摊位上的绣球向实践团介绍,从20元的迷你挂饰到120元的装饰绣球,款式丰富多样,其中与乙游联名的绣球最受游客青睐,“一天能卖二三十个,年轻人就喜欢这种新鲜有创意的样式。” 与此同时,实践团在风情街开展问卷调研,回收的150余份有效反馈显示,80%的游客购买绣球是为了留作纪念或赠送亲友,还有不少游客提出希望增设“绣球制作体验课”。韦奶奶的摊位,正是旧州古镇“民俗传承”与“文旅消费”双向赋能的生动缩影:手工绣球既守住了文化本真,让传统技艺得以延续,又为当地居民带来了稳定收入,生动诠释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的深刻内涵。

图3 实践团队成员观察绣球风情街街边售卖的绣球
四、瓦氏点将台“铸魂”,凝聚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 调研最后一站,实践团队来到瓦氏点将台。据史料记载,明代瓦氏夫人曾率领壮族“狼兵”奔赴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她身上体现的爱国精神,至今仍是旧州文化的重要内核。站在庄严肃穆的点将台前,团队围绕“历史人物与民俗IP打造”展开热烈讨论,提出将瓦氏夫人的抗倭的故事融入绣球文化讲解、山歌创作的思路,力求让游客在体验民俗的过程中,既能感受传统技艺之美,又能汲取爱国精神力量,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感与自豪感。
“这次实践让我们真正走进边疆文化深处,触摸到了民俗的温度与历史的厚度。”实践团队成员黄柯岚说到。接下来,“古韵新探”实践团将结合此次调研成果,积极推进“绣球体验课程”“历史文化讲解牌”等建议落地实施,助力旧州古镇实现“传统技艺活态传承”与“旅游经济提质增效”的双赢目标。未来,团队还将持续以青春之力解码民俗密码,在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融的道路上,书写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图4 “古韵新探”实践团队在旧州古镇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