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别称锦官城,是一座拥有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古蜀文明发祥地,这里沉淀着丰富璀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诗圣杜甫曾描绘成都春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盛夏七月,大连理工大学“璀璨匠心”实践团的十四名成员踏上这片沃土,开展为期5天的非遗文化探寻之旅。此次活动将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深度融合,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大关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号召,成果丰硕。
蜀绣:针尖上的千年风华 “芙蓉城上哭蛾眉,锦字书成托雁飞”,蜀绣,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闻名遐迩。实践团成员们走进双流区社区睦邻双创互助中心,拜访蜀绣传承人蒋梅老师。蒋梅老师从蜀绣的历史渊源讲起,详细介绍了蜀绣的针法、配色以及图案寓意。成员们惊叹于蜀绣“针脚整齐、线片光亮、紧密柔和、车拧到家”的独特技法,更被那些蕴含着吉祥寓意的作品深深吸引。在蒋梅老师的指导下,成员们尝试着拿起绣花针,在绣布上勾勒出简单的图案。看似简单的一针一线,却需要极高的专注力和耐心。蒋梅老师还分享了蜀绣在当代的创新发展,如今蜀绣不再局限于传统服饰,而是走进了现代家居装饰、文创产品等领域,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生机。
变脸:川剧绝活,魅力无穷 “变脸如翻掌,瞬息尽传神”,实践团成员们来到成华区川剧变脸长嘴壶茶艺表演培训芙蓉门,拜访变脸传承人刘昌伟老师。刘老师为成员们表演了精彩的变脸绝技,一张张脸谱在他的脸上快速变换,让大家目不暇接,现场掌声雷动。随后,刘老师向成员们介绍了变脸的历史渊源和表演技巧,他强调变脸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传承。在刘老师的指导下,成员们尝试学习简单的变脸动作,虽然难度很大,但大家都热情高涨,认真练习。通过这次体验,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川剧变脸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内涵。
漆艺:以漆为媒,传承千年 “髹彼周室,丹漆雕几”,实践团成员们来到武侯区小天兰四川教育学院职工宿舍B栋6层,拜访漆艺传承人宋西平老师。宋老师向成员们展示了漆艺的制作过程,从采漆、制漆到髹涂、打磨,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匠心。成员们被那些精美的漆艺作品所震撼,无论是漆画、漆器还是漆雕,都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宋老师还分享了自己对漆艺创新的探索,他将现代设计理念融入传统漆艺中,创作出了许多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在宋老师的指导下,成员们尝试进行简单的漆艺创作,虽然只是初步体验,但大家都感受到了漆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糖画:甜蜜的非遗传承 “一勺糖稀倾,万物皆成形”,实践团成员们来到唐小杰糖画(成都优悦奥莱广场店),拜访糖画传承人唐小杰老师。唐老师手持小勺,在大理石板上挥洒自如,不多时,一只活灵活现的糖画蝴蝶便呈现在大家眼前。成员们被这神奇的技艺所折服,纷纷跃跃欲试。唐老师耐心地讲解糖画的制作技巧,从熬糖的火候到勺的倾斜角度,每一个细节都至关重要。在唐老师的帮助下,成员们尝试制作简单的糖画图案,虽然过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最终都完成了自己的作品,品尝着自己亲手制作的甜蜜糖画,大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唐老师还向大家介绍了糖画的历史和现状,随着时代的发展,糖画逐渐从街头巷尾走进了商场、景区,成为了一种深受游客喜爱的非遗体验项目。
结语 “璀璨匠心”成都非遗研究实践活动已经落下帷幕,实践团成员们带着满满的收获和对非遗文化的深刻感悟回到校园。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通过此次实践活动,成员们对非遗文化的传承现状和发展前景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更加坚定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
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虽然实践之旅已经结束,但传承非遗文化的道路还很长。我们要以此次实践活动为契机,让更多的人了解非遗、关注非遗、传承非遗,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