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法学院“净网童行”防治隔空猥亵未成年人社会实践团队走访山东省青州市人民法院,探寻隔空猥亵前置防治之道
近日,山东大学法学院“净网童行”防治隔空猥亵未成年人社会实践调研团队成员走进山东省青州人民法院,与刑庭法官深入交流,围绕如何防治隔空猥亵未成年人这一重要议题展开座谈调研。法官结合司法实践,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宣传等多维度剖析问题,为构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屏障提供了深刻思路。
在家庭教育层面,法官强调家庭是未成年人保护的第一道防线。法官指出,猥亵和隔空猥亵未成年人的案件大多发生在管理教育疏忽的家庭环境中。当前部分家长对孩子网络使用疏于监管,甚至自身沉迷网络,导致孩子易受不良信息侵扰。他指出,家长需主动学习网络安全知识,与孩子建立有效沟通,引导其树立正确网络认知,同时要注重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明确告知网络交往的边界与风险,让家庭成为孩子抵御网络侵害的“安全港湾”。
学校教育作为未成年人成长的重要阵地,在防治隔空猥亵中肩负关键责任。法官认为,学校应将网络安全与性教育纳入常态化教学体系,逐步纠正青春期孩子对于“性”的避讳和羞耻,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设计分层课程,通过生动案例、互动体验等方式,帮助学生了解并把握自己的性自主权,让学生直观了解隔空猥亵的表现形式与危害后果。此外,学校需建立健全学生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机制,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与家长、司法机关联动,形成保护闭环,避免伤害扩大。
谈及社会宣传,法官表示,防治隔空猥亵需要全社会形成共识、凝聚合力。他提出,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平台的监管力度,压实平台主体责任,推动技术手段在识别、拦截不良信息方面的应用,从源头减少侵害风险。同时,要通过媒体宣传、社区讲座等多种形式,普及相关法律知识与防护技能,破除公众对“隔空猥亵”的认知盲区,消除受害者及其家庭的“羞耻感”,鼓励勇敢维权。此外,还需加强对侵害行为的依法严惩,以法律威慑警示潜在违法者,营造“零容忍”的社会氛围。
此次走访调研为“净网童行”团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视角,也进一步凸显了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发力的重要性。正如法官所言,防治隔空猥亵未成年人是一项系统工程,唯有各方织密保护网络,才能为未成年人撑起一片清朗的网络天空,护航其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