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以文化为基,助乡村振兴:小岗村纪实

    2025-08-31    阅读:
    来源:赵旭东

  2025年7月21日,临沂大学春风“化”雨乡村振兴实践团走进安徽小岗村,在这场“三下乡”实践活动中,一个清晰的认知逐渐浮现:乡村振兴绝非孤立的经济行为,而是深深扎根于地域文化土壤中的系统性工程,文化根脉的厚度,决定着乡村振兴的深度与广度。从历史典故的呼应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从改革精神的孕育到当代实践的延续,小岗村用自身发展轨迹,诠释了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根本性支撑作用。

  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凤阳县委常委李锦柱在《弘扬小岗精神助力乡村振兴》专题报告会上,以庄子与惠子的思想交流类比,阐释小岗人“敢闯敢试”背后的文化基因:“从古人对‘突破与坚守’的思辨,到小岗人对‘改革与发展’的探索,文化的脉络始终在延续。”提及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乡记忆,李锦柱勾勒出这片土地“接地气、有骨气”的历史底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片土地上曾孕育出敢破敢立的精神,如今在小岗村的改革实践中再次显现。”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凤阳花鼓,更成为地域文化活态传承的见证,它不仅是民俗符号,更承载着当地人对家乡的热爱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践团成员在聆听中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若脱离这些文化记忆,便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种文化根脉的力量,在小岗村最具标志性的“大包干”历史中体现得尤为深刻。在《我与大包干带头人面对面》讲座上,严金昌、关友江两位老人讲述的“红手印”故事,让实践团成员触摸到文化基因中的“敢为”特质。“当年全村人饿得没办法,才凑在一起摁手印,那是被逼出来的勇气,但也是刻在骨子里的不服输。”严金昌的话道出了关键,这种“敢闯敢试”的精神,并非凭空出现,而是植根于当地百姓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生存智慧与奋斗品格。

  走进大包干纪念馆,泛黄的土地承包责任书、锈迹斑斑的农具、黑白照片里村民们坚毅的眼神,构成了一部立体的“文化记忆史”。这些实物与影像背后,是“穷则思变”的集体意识,是“抱团取暖”的协作精神,是“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这些文化特质,共同构成了“大包干”精神的内核。而沈浩纪念馆中,那本写满村民诉求的民情日记、那双走遍全村的雨靴,则展现了文化根脉在新时代的延续。

  文化根脉的生命力,更在于其对当代乡村实践的指引。小岗村党委副书记严永兵谈及产业发展时,多次强调“不能丢了本”。他所说的“本”,既指农业根基,更指文化底色。“我们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转型,不是盲目跟风,而是结合小岗‘改革原点’的文化标识,发展符合自身特质的产业。”例如,盼盼食品有限公司在深加工过程中,特意突出小岗的标签,正是对地域文化认同的商业转化。

  即便是看似与文化关联不大的基层治理,也深深烙着文化的印记。义务调解委员会会长李学忠“干实事、护民生”的工作准则,本质上是对小岗文化中“重情义、讲公道”传统的践行。他调解企业与农民的利益纠纷时,常以“当年18户人家共担风险”的故事为切入点,唤起双方对集体利益的重视,这种基于文化认同的沟通,往往比单纯的规则说教更有效。

  实践团在幼儿园开展的活动,更凸显了文化传承的长远意义。通过垃圾分类、趣味实验等现代理念的传递,实践团成员在文化根脉上嫁接了新的时代养分。

  从历史典故到非遗传承,从改革精神到当代实践,小岗村的案例清晰表明,文化根脉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它塑造着乡村的精神气质,决定着发展路径的选择,凝聚着村民的共同意志。唯有尊重文化、传承根脉,乡村振兴才能避免“千村一面”的同质化陷阱,走出一条兼具特色与韧性的发展之路。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