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大连的海风裹挟着咸湿的水汽扑在脸上,我拖着行李箱穿过雾气朦胧的站前广场。“G8147次列车即将进站——”我站在三省一区·红旅践知实践团的队列里,手心微微冒汗,却仍忍不住一次次摸向鼓鼓囊囊的提包——那里装着明天演讲的稿件,纸张边缘还沾着打印机温热的余温,仿佛这样能安抚内心的忐忑。
麦新镇的清晨,阳光已经灼得皮肤发烫,我们身着统一的队服,我挺直脊背,眼中满是坚定与期待,仿佛已经看到了在即将展开的精彩画卷。出征仪式上,我深吸一口气,缓缓走上演讲台,脚步虽有些急促,但每一步都充满了力量。站在台上,那一刻,整个世界仿佛都安静了下来,我能清晰地听到自己“砰砰”的心跳声,它像是在为我加油鼓劲。麦克风的高度有些不合适,我微微调整,双手不自觉地握紧了演讲稿,纸张在手中发出轻微的沙沙声。我站在台前,手指不自觉地摩挲着演讲稿的边缘,深吸一口气,声音在会议厅荡开:“……广大青年要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不负时代,不负华年”像重锤一般敲击着在我的心房,让我深知此行责任重大。
午后,怀揣着对历史的敬畏与追寻,一路步行朝着麦新烈士纪念碑进发。柏油马路被晒得软绵绵的,空气中弥漫着燥热的气息。馆内灯光柔和,却映照着历史的厚重。我驻足在一件件文物前,手指轻轻触碰展柜,目光紧紧锁住那些泛黄的照片:革命先辈们眼神坚毅,哪怕身处枪林弹雨,也毫不退缩。玻璃展柜倒映出我的脸,与照片重叠的瞬间,我忽然读懂了他们为国家和民族独立,抛头颅、洒热血的壮志豪情。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麦新纪念馆 王美佳摄
离开通辽,在一路的颠簸与闷热中,我们辗转来到沈阳。审判日本战犯法庭旧址的灯光发黄,纪录片中战犯的认罪声沙哑断续。同伴学姐拽了我的袖子,指着墙上的一行字:“你看——‘正义必胜,人民必胜,中国必胜’。”一幕幕如重锤般敲击着我的心灵。走进北大营遗址,我轻轻抚摸着弹痕累累的砖墙,默读着幸存者日记,“宁死不做亡国奴”的呐喊仿佛在耳边炸响,时刻警示着我这“第一枪”的重大意义。来到沈阳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透过战俘日记与史料,我重温了中美英等国战俘绝境互助的情谊。这让我深刻领悟到,在困难和挑战面前,人类命运紧密相连,只有团结一心,才能战胜一切。这一站的实践,让抗战精神在我心中愈发鲜活,激励着我在未来的道路上,勇往直前,无畏前行。
通化之行宛如打开了一扇通往抗联烽火岁月的大门。杨靖宇烈士陵园的台阶比我想象的要长,我们庄严肃立,向抗日英雄默哀并敬献花篮,重温入党誓词和入团誓词,铿锵誓言久久回荡,此刻我坚定要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东北抗日联军纪念馆里弥漫着淡淡的文物味道。玻璃展柜里,一件件史料静静陈列,让我沉浸式感悟到了东北抗联精神:忠诚于党的坚定信念,勇赴国难的民族大义,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杨靖宇烈士陵园 王美佳摄
去往河里抗联老家的路上,山风越来越凉。青石板路被岁月磨得发亮,讲解员的声音突然拔高:“1936年7月15日,412名乡亲被日军押到东山根,机枪扫射后,又用刺刀补杀……”我浑身一颤,眼前浮现出李忠昌老人当年的证言——他亲眼看见日本兵用刺刀挑开孕妇的肚子,未出世的孩子掉在泥地上。风掠过松林,我仿佛听见412双眼睛在土里低语:“勿忘国耻。”
长春的街巷里,藏着太多沉甸甸的故事。刚踏上这片土地,一种庄严的使命感便油然而生。东北沦陷史陈列馆里,泛黄的文献、定格的影像、复原的场景,把东北人民在苦难中的挣扎与抗争娓娓道来。走到“日军侵华罪证”展区,那些冰冷的实物像针一样刺着眼睛,愤怒之余,“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不再是口号,而是刻进心里的誓言。再到伪满皇宫博物院,那段屈辱历史让人攥紧了拳头——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字字句句都在警醒我们:唯有强大,才能守护家园。
哈尔滨的最后一站,是震撼与沉思的交织。侵华日军第七三一部队罪证陈列馆里,六个展区的细菌战策划书、人体实验器械……每一件实物都浸着血泪,像一把把利刃,直直地刺痛我的心。这些冰冷的展品背后,是日军的滔天罪行,是无数无辜生命的惨遭迫害。我仿佛能看到当年那些惨无人道的实验场景,听到受害者们痛苦的呻吟和绝望的呼喊。那一刻才真切体会到,历史的沉重从来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无数生命的重量。也正因如此,和平二字才显得格外珍贵。转身走进黑龙江省博物馆,馆藏的珍宝又让我们看见这片土地的另一面: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让我们对“守护传统”有了更深的执念。东北烈士纪念馆里,一张张老照片、一件件旧物,静静讲述着先烈们的英勇,他们的精神风骨像灯塔,让我们在历史中汲取力量,在文化中锚定信念。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黑龙江省博物馆 王美佳摄
实践活动结束那天,天气依旧滚热,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返程大巴车上,实践之路的点点滴滴如潮水般在我的脑海中翻涌。松柏刻着岁月的年轮,密营星火曾燎原成希望的曙光,我每一步都踏在先烈滚烫的热血之上,每一眼都撞见历史的沉重分量。这次实践,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神的升华。
“路漫漫其修远兮”,七天的实践之旅虽已落幕,但影响却足以贯穿余生。踏访抗战旧址时的肃穆、聆听抗联故事时的震颤、触摸历史遗物时的厚重……它们让我知晓:从烽火岁月中汲取的,从来不止是攻坚克难的力量,更有“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赤诚与担当。从抗战历史中汲取的精神力量中将化作心中不灭的热忱与信念,指引我在奔赴未来的路上,以更踏实的脚步践行初心,在为中国梦奋斗的征程中步履不停,向阳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