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传承非遗魅力,共筑文化之美——开展制作非遗漆扇实践活动

    2025-09-03    阅读: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 通讯员 秦蔡甜
2025年7月28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走进新街口北门桥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漆扇制作实践活动。众多青少年踊跃参与,携手开启了一段奇妙的非遗探索之旅,在传承与创新中,让古老漆艺焕发青春光彩 。
一、精心规划,只为非遗邂逅青春
活动筹备阶段,实践队员们做了大量细致工作。他们深入挖掘非遗漆扇的文化内涵与制作工艺,同时,精心采购制作漆扇所需的材料,从竹木质地的扇扇面原料,到用于绘制、装饰的各类颜料,力求为参与者提供最贴近传统的制作素材。场地也进行了精心布置,摆放非遗漆扇的历史展品、相关图文资料,营造出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等待着孩子们开启这场文化体验之旅。
二、邂逅非遗,点燃求知热情
活动开始后,实践队员先用PPT介绍了漆扇的种类,比如描金漆扇、黑漆撒金漆扇,小朋友们听到“一棵漆树一年只能产250克生漆”时,纷纷惊叹“原来这么珍贵!”在讲解漆扇历史时,通过提问“漆扇的雏形是什么时期?”引导孩子们思考。漆扇作为当地一项独特的非遗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不仅是夏日纳凉的工具,更是承载着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艺术载体,在过去的岁月里,见证着百姓的生活百态,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随着讲解深入,孩子们的目光中满是好奇与向往,纷纷围拢过来,迫不及待想要动手制作,探寻这古老技艺的奥秘。
三、志愿者手把手,解码技艺密码
在示范开始前,实践队员先向大家展示了一把制作精美的成品漆扇,从扇骨的选择、拼接,到扇面的绘制,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匠心。随后,实践队员开始分步教学。孩子们围在一旁,认真观察实践队员手上的动作,不时发出惊叹。示范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尝试,虽然动作稍显笨拙,但都格外专注。孩子们戴上手套纷纷尝试,调色、试水,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扇面浸入水中。有的用“旋转法”让色彩晕染成漩涡状,有的尝试“Z字法”创造出条纹效果。一个女孩在扇面上写了“夏天快乐”,大漆附着后,字迹若隐若现,成了独一无二的作品。
四、青春创意碰撞古老技艺
进入实践创作环节,孩子们分组行动,相互协作又各自发挥创意。有的小组分工明确,有人负责扇骨精细打磨,有人专注扇面绘制,遇到问题就凑在一起讨论,或是请教一旁的志愿者。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从旁协助孩子们解决材料使用、工具操作等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理解与创意。活动现场,颜料痕迹洒落,却挡不住孩子们创作的热情,一把把漆扇逐渐成型,从最初的零散材料,变成蕴含着孩子们心血与创意的作品,虽然稚嫩,但满是朝气。
经过一番努力,孩子们纷纷完成自己的非遗漆扇作品。活动进入成果展示与分享环节,孩子们兴奋地举起自己的作品,向大家介绍创作思路。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他们不仅收获了亲手制作的非遗漆扇,更在过程中了解非遗文化,体会到传统技艺的魅力与传承的意义。活动结束时,一个最爱问问题的小女孩开心地给实践队员展示了她做的漆染书签,这张书签正反面的花纹不同,颜色各异。这项传承千年的漂漆工艺,在她的口中,变成了“魔法”。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有时比任何口号都要更有力量。
五、播撒非遗传承的种子
此次制作非遗漆扇实践活动,是一次成功的非遗文化传承实践。现场志愿者分享感受,提到看到孩子们从对漆艺陌生,到热爱并创作,深刻体会到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的意义,“文化传承不是遥不可及的事,就是这样一次次实践,让年轻一代接过传承的接力棒” 。它让青少年走进非遗,触摸历史,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通过与志愿者面对面交流,孩子们了解到非遗背后的故事与技艺传承的艰辛,在心中播下了守护传统文化的种子。同时,活动以青春创意为非遗注入新活力,探索了非遗传承的创新路径,让古老的漆扇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