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走进新街口北门桥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漆扇制作实践活动。众多青少年踊跃参与,携手开启了一段奇妙的非遗探索之旅,在传承与创新中,让古老漆艺焕发青春光彩 。
一、精心规划,只为非遗邂逅青春
活动筹备阶段,实践队员们做了大量细致工作。他们深入挖掘非遗漆扇的文化内涵与制作工艺,同时,精心采购制作漆扇所需的材料,从竹木质地的扇扇面原料,到用于绘制、装饰的各类颜料,力求为参与者提供最贴近传统的制作素材。场地也进行了精心布置,摆放非遗漆扇的历史展品、相关图文资料,营造出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等待着孩子们开启这场文化体验之旅。
二、邂逅漆扇,点燃求知热情
活动开始后,实践队员先用PPT介绍了漆扇的种类,比如描金漆扇、黑漆撒金漆扇,小朋友们听到“一棵漆树一年只能产250克生漆”时,纷纷惊叹“原来这么珍贵!”在讲解漆扇历史时,通过提问“漆扇的雏形是什么时期?”引导孩子们思考。漆扇作为当地一项独特的非遗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讲述漆扇历史,实践队员们以趣味问题引导思考,回溯漆扇从实用工具到艺术载体的演变,串联起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孩子们听得入神,目光里满是好奇与向往,非遗漆扇的神秘面纱,在问答互动中缓缓揭开,求知热情彻底被点燃。随着讲解深入,孩子们的目光中满是好奇与向往,纷纷围拢过来,迫不及待想要动手制作,探寻这古老技艺的奥秘。
三、志愿者解码技艺“密码”
在示范开始前,实践队员先向大家展示了一把制作精美的成品漆扇,从扇骨的选择、拼接,到扇面的绘制,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匠心。随后,实践队员开始分步教学。孩子们围在一旁,认真观察实践队员手上的动作,不时发出惊叹。示范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尝试,虽然动作稍显笨拙,但都格外专注。孩子们戴上手套纷纷尝试,调色、试水,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扇面浸入水中。有的用“旋转法”让色彩晕染成漩涡状,有的尝试“Z字法”创造出条纹效果。一个女孩在扇面上写了“夏天快乐”,大漆附着后,字迹若隐若现,成了独一无二的作品。结束时,孩子们举着扇子比谁的颜色更绚丽,成就感溢于言表。 也有的小组通过合作共同完成了一把漆扇,每个小组的风格都大有不同。
四、青春创意激活古老技艺
进入实践创作环节,孩子们分组行动,相互协作又各自发挥创意。有的小组分工明确,孩子们遇到问题就凑在一起讨论,或是请教一旁的志愿者。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从旁协助孩子们解决材料使用、工具操作等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理解与创意。活动现场,颜料洒落无碍创作热情,零散材料在孩子们手中蜕变,稚嫩作品里,藏着对非遗的全新诠释。成果展示时,孩子们举着漆扇分享思路,从传统元素致敬到青春脑洞大开,每一句介绍都透着对漆扇的独特理解。
经过一番努力,孩子们纷纷完成自己的非遗漆扇作品。活动进入成果展示与分享环节,孩子们兴奋地举起自己的作品,向大家介绍创作思路。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他们不仅收获了亲手制作的非遗漆扇,更在过程中了解非遗文化,体会到传统技艺的魅力与传承的意义。活动结束时,一个最爱问问题的小女孩开心地给实践队员展示了她做的漆染书签,这张书签正反面的花纹不同,颜色各异。这项传承千年的漂漆工艺,在她的口中,变成了“魔法”。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有时比任何口号都要更有力量。
五、让非遗传承种子生根
文化传承不是遥不可及的事,就是这样一次次实践,让年轻一代接过传承的接力棒” 。此次非遗漆扇实践活动,是传承的生动实践。志愿者感慨,看到孩子们从陌生到热爱,深知非遗进校园、进社区的价值 —— 文化传承不再抽象,而是一次次动手体验中,让年轻一代主动接过接力棒。
孩子们收获的不仅是漆扇作品,更是对非遗文化的认知、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与热爱。当他们带着自豪笑容合影,非遗传承的种子已悄然播撒。未来,这批接触过漆艺魅力的青少年,或将成为文化传承的星星之火,让古老漆扇技艺,在新时代持续焕发夺目光彩,续写传统与青春交融的传承新篇 。
图为志愿者们在为孩子们讲解。 通讯员孙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