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青春邂逅非遗漆扇,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2025-09-03    阅读: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 通讯员 秦蔡甜
2025年7月28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走进新街口北门桥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漆扇制作实践活动。众多青少年踊跃参与,携手开启了一段奇妙的非遗探索之旅,在传承与创新中,让古老漆艺焕发青春光彩 。
一、非遗邂逅青春,绽放别样光彩
活动筹备阶段,实践队员们做了大量细致工作。他们深入挖掘非遗漆扇的文化内涵与制作工艺,同时,精心采购制作漆扇所需的材料,到力求为参与者提供最贴近传统的制作素材。场地也进行了精心布置,摆放非遗漆扇的历史展品、相关图文资料,营造出浓厚的非遗文化氛围,等待着孩子们开启这场文化体验之旅。
二、漆扇点燃求知热情,探索传承之路
活动开始后,实践队员先用PPT介绍了漆扇的种类,比如描金漆扇、黑漆撒金漆扇,小朋友们听到“一棵漆树一年只能产250克生漆”时,纷纷惊叹“原来这么珍贵!”在讲解漆扇历史时,通过提问“漆扇的雏形是什么时期?”,问题抛出后,孩子们热烈讨论。这种 “知识前置 + 课堂互动” 模式,让被动聆听变主动探索。当讲到漆扇 “既是纳凉工具,更是地域文化载体” 时,孩子们盯着屏幕上老照片里 “婚丧嫁娶时的漆扇礼仪”,眼神里既有好奇,更有对传统文化 “实用性 + 精神性” 的懵懂理解。漆扇作为当地一项独特的非遗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讲述漆扇历史,实践队员们以趣味问题引导思考,回溯漆扇从实用工具到艺术载体的演变,串联起地域文化、民俗风情。孩子们听得入神,目光里满是好奇与向往,非遗漆扇的神秘面纱,在问答互动中缓缓揭开,求知热情彻底被点燃。随着讲解深入,孩子们的目光中满是好奇与向往,纷纷围拢过来,迫不及待想要动手制作,探寻这古老技艺的奥秘。
三、示范之中,收获知识颇丰
在示范开始前,实践队员先向大家展示了一把制作精美的成品漆扇,从扇骨的选择、拼接,到扇面的绘制,每一个环节都蕴含着匠心。随后,实践队员开始分步教学。孩子们围在一旁,认真观察实践队员手上的动作,不时发出惊叹。示范结束后,孩子们纷纷尝试,虽然动作稍显笨拙,但都格外专注。孩子们戴上手套纷纷尝试,调色、试水,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扇面浸入水中。有的用“旋转法”让色彩晕染成漩涡状,有的尝试“Z字法”创造出条纹效果。一个女孩在扇面上写了“夏天快乐”,大漆附着后,字迹若隐若现,成了独一无二的作品。
四、激活青春活力,对话古老技艺
进入实践创作环节,孩子们团队协作更添火花:有的小组分工明确,高效配合;有的小组在争论中达成共识,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从旁协助孩子们解决材料使用、工具操作等问题,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在作品中融入自己的理解与创意。活动现场,颜料洒落无碍创作热情,零散材料在孩子们手中蜕变,稚嫩作品里,藏着对非遗的全新诠释。成果展示时,孩子们举着漆扇分享思路,从传统元素致敬到青春脑洞大开,当第一把 “青春定制漆扇” 诞生时,孩子们举着色彩斑驳却独一无二的作品,成就感写在脸上 —— 这不是完美的工艺品,却是孩子们与千年技艺对话的证明。
经过一番努力,孩子们纷纷完成自己的非遗漆扇作品。活动进入成果展示与分享环节,孩子们兴奋地举起自己的作品,向大家介绍创作思路。孩子们拿着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脸上洋溢着自豪的笑容,他们不仅收获了亲手制作的非遗漆扇,更在过程中了解非遗文化,体会到传统技艺的魅力与传承的意义。活动结束时,一个最爱问问题的小女孩开心地给实践队员展示了她做的漆染书签,这张书签正反面的花纹不同,颜色各异。这项传承千年的漂漆工艺,在她的口中,变成了“魔法”。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有时比任何口号都要更有力量。
五、非遗传承种子生根,照耀未来
文化传承不是遥不可及的事,就是这样一次次实践,让年轻一代接过传承的接力棒” 。此次非遗漆扇实践活动,是传承的生动实践。活动尾声,孩子们抱着漆扇与书签合影,镜头里的笑容格外明亮,他们带走的不仅是手工作品,更是 “传统文化可触摸、可创作、可传承” 的认知。
这场非遗漆扇实践,是一次成功的文化传承实验。它证明:当古老技艺卸下 “高冷面具”,以 “可触摸、可创作” 的形态走近青少年,传统文化就能在青春创意中焕发新生。
通讯员 秦蔡甜
 
 
 

图为孩子们开始制作漆扇。 通讯员孙悦供图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