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童声里的爱国旋律

    2025-09-03    阅读:
    来源: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 通讯员 秦蔡甜
2025年8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走进南京市鼓楼荔枝广场二期,空调风混着孩子们的笑声在活动室里打着旋。课程涉及到了在建军节这天为解放军叔叔唱歌,可以对学生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从小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一、课堂初见,家国旋律早浸润
推开那扇贴着音符贴纸的门时,十几个孩子已经端坐在塑料凳上。他们中最小的不过七岁,扎着羊角辫的脑袋刚及桌面;最大的十四岁,眉眼间已显露出少年人的轮廓。但无论年龄大小,孩子们都保持着近乎一致的坐姿——脊背挺直,双手轻放在膝盖上,目光齐刷刷地落在门口,没有寻常孩童的喧闹,只有一种超越年龄的沉静。成员微笑着打招呼,简单介绍了自己,并问他们平时喜欢唱什么歌。没想到,一个戴着红领巾的男孩立刻举手:“老师,我们能唱《我和我的祖国》吗?爸爸经常在家里放这首歌。”其他孩子也纷纷点头,眼睛里闪烁着期待的光芒。那一刻,大家突然意识到,这些孩子的生活里,或许早已浸润着不同于普通家庭的旋律。他们的父母曾是军人,家国情怀对他们而言,不是课本上的概念,而是生活中真实的回响。 
二、歌声传情,唱出真挚家国爱
钢琴前奏响起,奇妙的事情发生了——原本还带着些许羞涩的孩子们不约而同地挺直了背,声音洪亮而坚定:“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 他们的歌声并不完美,有些孩子跑调,有些节奏不稳,可就是这样不完美的歌声,却蕴含着无比真挚的情感,让整个教室的空气都变得肃穆而温暖。成员还注意到,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唱到“我最亲爱的祖国”时,眼眶微微发红;而坐在角落里的一个男孩,虽然声音不大,但每一个字都咬得格外认真。 
成员不仅逐句教唱,还详细讲解了歌曲背后的历史故事和创作背景,让孩子们在学唱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军歌所承载的意义。孩子们热情高涨,用嘹亮的歌声表达着对军人的崇敬和对祖国的热爱。在最后的合唱展示环节,孩子们站成整齐的两排,面对闻讯而来的家长和其他志愿者,再次唱起那首已经刻进心里的歌。这一次,他们的声音更加洪亮,节奏更加整齐,连最腼腆的孩子也扬起了下巴,眼神里闪烁着光芒。
三、、初心不改,基层绽放志愿光芒
这次活动不仅学生学会了许多新的知识技能,丰富了暑假生活。对大学生志愿者也有重大意义,参加的志愿者大多都是师范生,这次教学活动也为他们日后正式迈入课堂教学提供了经验,让成员们懂得如何与不同年龄段的小孩子相处并且传授知识。实践出真知,很多教学方法光在通过课本学习不够的,这次活动给师范生志愿者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深入课堂得机会。夕阳西下,荔枝广场的灯光渐次亮起。孩子们牵着家长的手离开,嘴里还哼着那熟悉的旋律。志愿者们站在活动室门口,看着那些蹦蹦跳跳的身影,突然明白:所谓文化自信,所谓家国情怀,从来都不是抽象的口号。它藏在孩童真挚的歌声里,落在年轻人坚定的脚步中,在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里,生生不息,永远年轻。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