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匠魂寻新”实践队赴临沂探访非遗:触摸千年匠心,助力文化新生

    2025-09-03    阅读:
    来源: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匠魂寻新实践队
为探寻非遗文化魅力、追溯传统文化脉络,“匠魂寻新”实践队前往临沂及周边地区,开展了一场深度非遗探访之旅。队员们走进社区、古城、故居与博物馆,通过与匠人、居民交流,近距离感受非遗底蕴,记录传统文化的当代发展轨迹。

实践队抵达临沂后,首站深入当地文化市场与居民社区。街头采访中,不同年龄段市民对砚墨文化的认知差异显著。一位中年市民表示:“现在谁还天天用墨水啊?我儿子写作业都用水笔”,道出了砚墨远离日常的现状;而老年居民则回忆:“小时候看父亲用砚台磨墨写信,那墨香特别提神,现在想再找那样的场景可难了”。这些声音清晰勾勒出砚墨文化从日常用品向文化符号的转变,也让队员们更迫切地想要了解非遗传承人的故事。

在“晋墨坊”,琅琊古墨传承人张兰波向队员们讲述了琅琊古墨与砚台的千年渊源。“好墨配好砚,就像好茶配好壶,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道理。”他指着案台上的墨锭与砚台解释,琅琊古墨质地细腻温润,唯有本地砚台能让其充分释放墨香,写出“入纸三分”的字迹,这是机器制墨与普通砚台难以企及的效果。谈及制墨工序,张兰波满是感慨:“选松烟、调胶、捶打、阴干,一共十几道工序,一步都不能马虎。单说阴干,一块墨锭要晾足三个月,每天都得翻动,既怕潮又怕晒。年轻人觉得麻烦,学不了多久就放弃了。”他坦言,现代书写工具普及与制墨工作的辛苦,让这门手艺面临传承困境,但“只要还有人认可,就不会让这松烟香断了传承”。

随后,实践队来到临沂徐公店村,探访徐公砚非遗传承人张玉杰的工作室。58岁的张玉杰已从事制砚40年,家族技艺传承五代,满是老茧的双手在雕刻时却灵活精准。“制砚每一步都是功夫,选石要挑细腻‘石肉’,雕刻得顺石纹走才不易裂。”他拿起一方紫金石“荷叶砚”介绍,仅打磨这方砚台就用了三天,力求实用与美观兼具。作为传承人,张玉杰每年都会在古城非遗文化节开设体验课,教孩子们雕刻砚台,“老辈说手艺不能断在咱手里,有孩子上完课缠着要学,这就是希望”。不过,他也坦言,机械化生产的廉价砚台冲击着手工市场,“手工耗时久、成本高,选机器制品的人更多,手艺的生存空间在变小”。即便如此,张玉杰仍坚持创新,在传统砚台样式中融入现代审美,“让年轻人喜欢,手艺才能活下去”。

怀揣对传统技艺的热忱与传承使命,实践队还走进临沂非遗传承博物馆,开启自主探索实践。馆内琳琅满目的非遗展品瞬间吸引队员目光,郯城木作精美雅致、沂蒙面塑栩栩如生、费县手绣色彩斑斓,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先辈的智慧与心血。队员们围在展柜前细细端详,低声交流对工艺细节的惊叹;在柳编展示区,大家拿起柳编成品,触摸着粗糙却精巧的纹理,想象匠人反复编织的场景,遇到疑惑时便主动查阅馆内资料,不放过任何了解非遗知识的机会。

最后,实践队走进王羲之故居,在墨香古韵中探寻书法匠心。队员们漫步洗砚池畔、晒书台边,凝视展厅内的《兰亭序》拓本与历代书法珍品;轻抚古朴碑刻,在无声文字中追溯书圣“临池学书,池水尽墨”的执着;围坐鹅池旁,对照史料交流书法技艺传承脉络,深刻感悟“兼撮众法,备成一家”的创新精神。

此次临沂非遗探访,队员们不仅深切体会到非遗传承人的坚守与不易,更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们表示,将把此次探访的故事分享出去,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同时将所学融入实践,以实际行动助力传统文化在当代焕发新生,为千年匠心的延续贡献力量。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