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匠魂寻新实践队临沂非遗调研纪实
为响应国家“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号召,深入挖掘地方非遗文化价值,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匠魂寻新实践队踏上了前往山东临沂的非遗调研之旅。此次调研以“探寻非遗传承脉络,助力文化创新发展”为目的,旨在通过实地走访,摸清琅琊古墨、徐公砚等非遗瑰宝的传承现状,为传统技艺的当代活化提供青年视角与解决方案。
实践队的调研始于临沂市区的街头巷尾。“您觉得临沂有什么外地人不知道的‘宝贝’?”带着这个亲切的开场问题,队员们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市民展开交流。在王羲之故里,不少受访者首先想到的是书法文化:“咱临沂是书圣故里,王羲之、颜真卿这些书法大家都和这儿有关!”当队员们追问“您知道这些书法名家用的墨,可能是咱临沂产的琅琊古墨吗?”时,多数中老年人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而青少年则多显露出好奇与陌生。
针对不同群体的认知差异,实践队设计了分层调研方案。面对青少年群体,队员们则通过“你更想体验制墨过程还是看书画应用”等互动问题,了解年轻一代的兴趣点。调研发现,80%的青少年对传统制墨工艺充满好奇,但缺乏了解渠道;60%的中老年人对古墨有模糊记忆,但对其历史价值知之甚少。
带着街头调研的疑问,实践队寻访了琅琊古墨非遗传承人。在古朴的制墨作坊里,传承人张兰波向队员们展示了“轻胶十万杵”的传统工艺:从松烟收集、胶料熬制,到麝香等香料配伍,再到反复捶打、塑形、阴干,每一步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古墨讲究‘坚如玉、纹如犀’,一块好墨要经过八十多道工序,阴干就要半年以上。”传承人拿起一块成型的墨锭,其表面细腻的云纹在光下流转,散发着淡淡的松烟清香。
谈及传承困境,传承人坦言:“制墨耗时费力,年轻人不愿学;现代墨水便捷,传统墨块市场萎缩,希望能通过你们的调研让更多人了解古墨的价值。”
徐公砚作为临沂另一项重要非遗,与琅琊古墨堪称“文房绝配”。实践队专程拜访了徐公砚传承人张玉杰,在他的带领下前往徐公砚原料产地——沂南县的砚石大坑实地考察。崎岖山路尽头,一片露天采石场映入眼帘,岩层中夹杂着青灰色的砚石,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
“徐公砚讲究‘石质坚润、发墨如油’,必须选这种含有天然石英的沉积岩。”张玉杰手持凿子,向队员们演示如何识别优质砚石,“你看这石纹,像云雾又像流水,既能发墨又不伤笔锋。”他指着坑壁上的开采痕迹介绍,徐公砚的开采历史可追溯至唐代,古代匠人沿着岩层纹理小心开凿,既要保证砚石完整,又不能破坏山体,这种“顺势而为”的开采理念让队员们深受触动。在采石现场,队员们还发现了一些带有凿痕的古砚半成品,印证了“千年采石、百年制砚”的传承史。
调研的最后一站,实践队来到王羲之故居。在洗砚池边,队员们仿佛看到了“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场景。故居内的书法展中,一幅王羲之《兰亭序》的复制品旁,专门标注了“据传书写所用墨为琅琊古墨”的说明。“书法是载体,墨是灵魂,没有好墨,难成好字。”故居讲解员的话让队员们深刻认识到,琅琊古墨不仅是一种工艺,更是书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次临沂之行,实践队不仅记录了琅琊古墨与徐公砚的技艺细节,更触摸到了非遗传承的温度与活力。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匠魂是坚守的初心,寻新是传承的使命,唯有让古老技艺走进生活,才能让文化血脉代代相传。”
社会实践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