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大学赴新疆伊犁暑期社会实践报告
一、实践背景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扎实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各民族间的交流交融,长安大学组建了赴新疆伊犁“民风共话石榴籽・青春星火赴边疆”暑期社会实践队。在指导教师肖雅蕊的带领下,实践队于7月11日至17日奔赴新疆伊犁地区,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
二、实践内容
(一)校园宣讲:把“大道理”讲成“小故事”
7月11日,实践队首站走进可克达拉镇江高级中学,面向高一、高二年级400余名师生举办民族团结主题宣讲暨长安大学招生政策说明会。实践队队长石志疆以《从伊犁河谷到古都长安》为题,结合自身享受国家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赴内地高校就读的经历,通过“一条公路连根脉、一封家书抵万金、一场球赛聚人心”三个故事,深入浅出地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意义。
宣讲结束后,8名队员分4组进入班级开展互动答疑,与学生们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指导老师肖雅蕊表示,大学生现身说法比课堂灌输更具感染力,学校还挑选了9名学生与实践队队员建立长期通信联系,以进一步加强沟通与交流。
(二)大巴扎调研:记录多元共生的市井样本
7月12日,实践队赴伊宁市喀赞其街道汉人街大巴扎开展“多民族商业街区文化共生”专题调研。大巴扎形成于清乾隆年间,现有固定商户512户,涉及汉、维吾尔、回、哈萨克、乌孜别克、俄罗斯等9个民族,日均客流1.2万人次,是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生动见证。
成员们漫步街巷,走进老字号店铺,在乐器行中欣赏到了造型精美的冬不拉和琳琅满目的手风琴。手风琴表演艺术家何立志老师的精彩演出将活动推向高潮,他激情演奏民族音乐,展现了哈萨克族同胞的热情与才华。校吉他社负责人赵博浩在何老师指导下,成功奏响手风琴简单曲调,师生们还一同唱响《我们新疆好地方》,悠扬的琴声与歌声成为连接各民族心灵的桥梁。
(三)红色研学:在文物与誓词中体悟家国
7月13日至14日,实践队先后走进伊犁林则徐纪念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在林则徐纪念馆,队员们依次参观“虎门销烟”“伊犁戍边”“水利兴疆”等展区,通过数字沙盘复原的湟渠工程,了解了林则徐带领各族百姓修渠屯田、巩固边疆的史实,被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名句深深震撼,深切体会到先辈们的爱国精神与民族气节。同时,团员们还开展了入团誓词教育。
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讲解员为实践队介绍了馆藏国家一级文物“草原青铜鍑”及“察合台汗国银铜币”,系统梳理了先秦至清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脉络。丰富多样的展品展示了伊犁地区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以及各民族交流融合的发展历程,让成员们对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有了更直观、深刻的认识。
此外,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博物馆,指导老师肖雅蕊还带领团队成员开展党课学习,并面向党旗庄严宣誓,铿锵誓言传递着青年传承红色基因、践行使命担当的决心。
三、实践成果
通过此次实践活动,实践队成员们深刻感受了多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让民族团结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在校园宣讲中,实践队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道理”转化为生动的“小故事”,激发了中学生对民族团结的深刻思考和对长安大学的向往。大巴扎调研则记录了多民族商业街区文化共生的生动样本,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情感共鸣。红色研学活动让成员们在文物与誓词中体悟了家国情怀,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使命担当。
四、实践感悟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生动的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实践课。实践队成员们通过亲身经历和实地调研,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各民族交流交融、团结奋斗的重大意义。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实践队成员们将继续发挥自身作用,传播民族团结的正能量,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