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报,大学生社会实践新闻投稿平台

广西师范大学学子行:嵌入式智慧平台织就养老助残新图景

    2025-09-05    阅读:
    来源:刘沐歌,彭安娜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持续加速与养老服务需求的日益多元化和个性化,传统养老模式在有效回应多样化、高标准的养老需求方面呈现出显著局限性。为此,国务院及相关部门连续颁布多项政策,明确要求构建覆盖家庭、社区与机构的多层次智慧养老服务体系,积极推进人工智能、物联网、服务机器人等前沿技术在养老领域的深度融合与系统集成。在此政策与时代背景下,嵌入式智慧平台作为关键技术载体,在赋能社区居家养老与助残服务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其整合机制与创新路径的研究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更具备广泛的实践指导意义。作为典型实践案例,广东省江门市“平安通”项目通过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构建了集紧急支援、生活协助与情感关怀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体系,为探索技术赋能养老服务的可复制、可推广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现实样本。  8月20日,广西师范大学“银龄智护”调研团队赴广东省江门市“平安通”居家智慧服务中心开展系统且深入的实地调研,全面考察嵌入式智慧平台如何借助先进信息技术构建居家养老安全网络,并科学评估其在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方面的运行机制与实际成效。
  调研伊始,团队成员认真听取了服务中心工作人员对“1+7+N”服务体系的全面介绍。该体系以1个市级智慧服务平台为中枢,联动7个区(县)级服务中心及N个社区(村)级服务站,共同构建起覆盖市、区、社区三级的一体化数字服务网络。该平台通过有效整合政府公共资源、社会市场资源及志愿服务力量,实现了从“需求发现—平台调度—线下响应—效果评估”的全流程闭环管理,显著提升了养老服务的精准度与响应效率。在纵向维度上,系统实现了市级指令向社区终端的高效传导与执行监督;在横向层面,则依托跨部门协同机制,整合民政、卫健、应急等多系统资源,构建了多元主体共同参与、资源互补的服务生态。
  为进一步厘清平台的实际运作机制,调研团队进入“平安通”呼叫中心进行现场观摩。作为整个平台的“智慧大脑”,该中心依托智能终端、物联网传感设备及大数据分析系统,实现对老年人紧急求助信号的实时捕捉与智能研判。工作人员现场演示了如何通过语音交互技术、GPS定位系统和健康监测设备,对长者突发健康与安全事件进行快速响应与资源调配。调研团队注意到,平台服务内容不仅涵盖紧急救援这一核心功能,还延伸至日常健康监测、定时用药提醒、情绪支持与社会融入等多元化场景,体现出嵌入式平台在提升服务广度、深度及人文关怀方面的综合优势。
  在研究过程中,团队采用以质性为主的研究方法,分别对项目管理人员、一线服务提供者、社区工作者及实际服务对象开展了半结构式深度访谈与焦点小组讨论,围绕平台运行机制、服务成效、现实挑战与优化路径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资料收集。根据研究设计,访谈总样本量为60人,包括项目管理人员9人、社区工作人员8人及服务对象代表40人,确保覆盖不同层级与角色类型,以获取多视角、多层级的实证资料。通过这些访谈,团队深入了解了平台在协同运作、响应流程、用户满意度及现存瓶颈等方面的实际情况,为后续机制分析奠定了扎实的数据基础。
  此外,团队还采用参与式观察法,深入“平安通”县区智慧中心及社区服务站点的日常运作现场,系统记录服务工单的接收、分配与处理全过程,细致考察多主体间的沟通协调方式与服务标准执行一致性,并通过文字、音频、图像与视频等多模态方式全面采集现场资料,从而实现对“线上接单、线下响应”运作机制与“纵横融合”实践路径的立体把握。
  调研表明,“平安通”项目通过嵌入式智慧平台的深度赋能,有效缓解了独居、空巢、高龄及其他特殊困难老年群体在居家养老过程中面临的安全风险与照护不足问题,显著增强了服务的可及性、及时性、人性化与整体质量。该项目的成功运行,不仅验证了技术嵌入对传统养老服务模式的创新改造能力,也突显了在智慧养老体系建设中机制融合与多主体协同的关键作用。
  本次实地调研不仅系统验证了嵌入式智慧平台在资源整合、需求精准响应与服务效能优化方面的显著效果,还深刻揭示了科技赋能背景下构建“智慧养老”体系所面临的实际路径与深层挑战。面对人口老龄化这一长期性、基础性的国情特征,构建技术应用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城乡覆盖的可持续养老服务体系,已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体系的完善既依赖于持续的政策支持与技术迭代,也迫切需要更多青年力量投身其中——以智慧与温度并重的方式,积极参与构建老有所依、残有所助的美好社会图景。
社会实践推荐
  • 扫一扫 分享悦读 ➤
  • 扫码可以分享到微信 qq朋友圈
社会实践热点
大学生网报©版权所有 鄂ICP备2022010258号-8